我闺蜜在父母走后,从来不上坟。清明快到了,我问她,今年要不要去看看爸妈?她摇头,

谈天鉴夕朝 2024-06-29 13:47:29

我闺蜜在父母走后,从来不上坟。清明快到了,我问她,今年要不要去看看爸妈?她摇头,一脸坚决:“不去,她们走了,去了也没用,不觉得有啥意义。” 清明节临近,我像往常一样,开始为祭祀父母做准备。在采购祭品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闺蜜小芳。自从她父母相继离世后,她就再也没有上过坟。出于关心,我给她打了个电话。 "小芳,清明节快到了,今年要不要一起去看看爸妈?"我小心翼翼地问道。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然后传来了小芳坚定的声音:"不去,她们走了,去了也没用,不觉得有啥意义。" 我有些惊讶,但又不是完全意外。小芳一直是个有主见的人,她的观点常常与众不同。我试图劝说:"可是,这是我们的传统啊,而且..." "传统?"小芳打断了我的话,"现在上坟的人,有几个是真心的?不都是为了面子吗?我可不想做那种人。" 听着小芳的话,我陷入了沉思。确实,在我们这个小城市里,清明节上坟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交活动。 人们带着精美的祭品,穿梭在墓地之间,有的甚至还要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照片,仿佛在炫耀自己的孝心。 但是,我知道小芳绝不是那种不孝顺的人。相反,她对父母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 我还清楚地记得,在她母亲生病的那段日子里,小芳几乎把家搬到了医院。她日夜守候在病床前,细心照料母亲的一切需求,连护士都称赞她比专业护工还要细心。 母亲去世的那天,小芳哭得像个孩子。我们都以为她会崩溃,但她很快就振作起来,开始照顾同样患病的父亲。她的坚强让我们所有人都感到敬佩。 在父亲生病的那段时间里,小芳再次展现出了惊人的照顾能力。她学会了如何给父亲翻身、换尿布,甚至掌握了一些专业的护理技能。父亲去世时,医院的医生护士都惊讶地说,小芳的表现简直比专业护工还要出色。 我知道,父母的相继离世对小芳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打击。也许,她不愿意上坟,是因为不想面对那些痛苦的回忆。但是,作为朋友,我还是觉得应该劝她一下。 "小芳,我知道你很孝顺,但是上坟也是一种表达思念的方式啊。"我轻声说道。 小芳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缓缓说道:"你还记得我妈临终前说的话吗?" 我愣了一下,回忆起那个场景。小芳的母亲躺在病床上,虚弱但神志清醒。她拉着小芳的手,轻声说:"孩子,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以后不用来看我,活着的时候好好孝顺就行了。" 小芳继续说:"我妈说得对。真正的孝心是在父母在世的时候好好照顾他们,而不是等他们走了之后才去摆几个水果、烧几张纸钱。他们都已经不在了,看不到,也感受不到。" 听着小芳的话,我不禁陷入了沉思。确实,很多人把上坟当作尽孝的一种方式,但是否真的有意义呢?那些花在祭品和纸钱上的钱,如果用来在父母在世时多关心他们,是不是更有意义? 小芳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继续说道:"你知道吗?很多老人真正需要的不是死后的祭祀,而是生前子女的陪伴和关心。我相信,大多数老人都更希望子女能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多花时间陪伴他们,而不是等他们走了之后才去坟前哭几声。" 我被小芳的话震撼了。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是个孝顺的人。我生前尽力照顾父母,死后也坚持每年祭拜。但是现在,我开始怀疑,小芳的做法是不是才是更合理的? 小芳的观点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开始回想自己和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是不是有很多次,我因为工作忙碌而忽视了他们的需求?是不是有很多机会,我本可以多陪陪他们,却选择了其他事情? 这种思考让我感到内心矛盾。一方面,我理解并认同小芳的观点;另一方面,多年来形成的传统观念又让我难以完全接受不上坟的做法。我开始思考,是不是可以找到一种平衡,既尊重传统,又不流于形式? 我决定再次和小芳深入交流这个话题。也许,通过我们的讨论,能找到一种新的方式来纪念和尊重我们的父母。 "小芳,"我斟酌着开口,"我理解你的想法。但是,上坟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让我感觉还能和父母有某种联系。" 小芳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轻声说:"我明白你的感受。每个人纪念父母的方式可能不同。对我来说,我选择在心里纪念他们,通过实现他们的期望来表达我的孝心。" 听着小芳的话,我突然意识到,孝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随着时代和个人情况而变化。重要的是,我们要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和尊重。 这次谈话让我对清明节有了新的认识。也许,真正的祭祀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我们内心对父母的怀念和感恩。无论是上坟还是以其他方式纪念,重要的是我们心中的那份孝心和感恩之情。 结束通话后,我站在窗前,看着外面飘落的柳絮。我决定,这个清明节,我还是会去父母的坟前,但不再只是例行公事。 我会带着真挚的感恩之心,回忆与父母相处的美好时光,并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传承他们的教诲。 本文为短篇虚构小说,请理性观看!

0 阅读:4012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