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尼克松逝世,临终前他后悔推动中美建交,感叹:我们可能创造了一个科学怪

文山聊武器 2024-07-01 20:04:56

1994年,尼克松逝世,临终前他后悔推动中美建交,感叹:我们可能创造了一个科学怪物!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为什么在死前对中国的态度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在1972年,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实施了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外交行动,他的中国之旅结束了自1949年以来两国间长期的政治隔绝。尼克松政府的这一外交策略打破了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界限。 在美国,它有助于改变了公众对中国的普遍看法,同时在国际舞台上,这次访问被视为美国在全球战略中调整的象征,强化了与苏联的三角外交。这也是美国政策中的一个明显转向,之前的美国政府坚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不承认政策,而尼克松的这次访问开始了两国官方关系的恢复进程。 尼克松政府与中国政府签署了多项初步的贸易协议和文化交流计划,两国在科技、教育、农业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实质性的合作成果。 尼克松在晚年对于这段外交历史却有所反思。尼克松曾表达过对深化中美关系的疑虑,他担忧这种关系加速了中国在科技和军事领域的发展,可能会改变全球力量的平衡。他在晚年的一次评述中表达了对于自己政策后果的顾虑,认为这可能助长了一个潜在的科技巨头的崛起。 1960年的总统选举中,尼克松与肯尼迪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两人在全国范围内的支持率接近,使得选举结果一度难以预测。在这场选举中,尼克松的表现受到了腿部受伤的影响,他坚持参加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电视辩论,但他的身体状态和表现在辩论中未能达到最佳,这直接影响了他的选票。 尼克松在1960年的失利并没有使他放弃政治生涯。1968年,他再次投身于总统竞选。尼克松的竞选团队精心策划每一步行动,力图弥补先前的不足。选举日当晚,尼克松与对手的得票率始终紧张交锋,结果一直保持紧张的胶着状态。直到凌晨,尼克松的总票数终于领先,带来了一丝安慰。他长时间未能入睡,焦虑地关注着最终结果的确认。 在上任前,美国与中国的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但尼克松上任后积极寻求改善两国关系。他的访问亚洲行程中,尼克松强调了与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合作的重要性。 在1960年代末期,美国面临一系列国内外压力。越南战争导致的军费激增,美国国内反战与民权运动的高涨,使得美国政府承受巨大的政治与经济压力。美国与苏联的冷战关系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苏联在核武器发展上的进步,原子弹与氢弹领域的突破,使得苏联逐渐缩小了与美国在全球影响力上的差距。 尼克松在1969年上任时,面对的是一系列紧迫的国内外问题。首要任务是结束越南战争。由于战争的持续消耗巨大的国家资源,还严重影响了美国的国际形象和国内的政治稳定。尼克松政府迅速调整对外政策,试图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越南战争。 尼克松首先尝试向苏联施压,希望苏联能停止对越南的军事支持,这一尝试未能得到苏联的正面回应。尼克松开始寻求与中国建立联系,希望通过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来间接影响越南问题。 尼克松政府还意识到,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有助于解决越南战争,还可能为美国在亚洲乃至全球的战略布局带来新的机遇。 尼克松面临的国内反对声浪不断,但他依然推动了一系列外交与国内政策的调整。在国内,尼克松政府努力稳定经济,控制通货膨胀,试图通过立法和政策改善民权状况,以平息国内的抗议和不满情绪。 1971年,尼克松总统决定改变美国对中国的强硬政策。首先,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阵营的对立,美国急需找到新的战略伙伴以对抗苏联的扩张。中国,作为一个潜在的大国,自然成为了尼克松外交政策调整的重点。 1969年6月,尼克松政府秘密启动了对华接触计划,美国参议院民主党领袖首次向中国领导人周恩来传达了尼克松会晤的意愿。 1971年4月,美国国家安全顾问亨利·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1972年2月,尼克松访问中国,这是中美两国领导人首次的正式会晤,两国领导人共同签署的《上海公报》,明确了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 尼克松访华后,美国逐步解除了对中国的经济封锁。中国也借此机会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来自 (法)雅克·温明登作;彭未,蔡景瑞译. 我在中国的长征[M]. 2021

1 阅读:3170
评论列表
  • 2024-07-03 06:55

    骨子里都是怕中国强盛起来了…

  • 2024-07-03 13:02

    美国人毕竟是美国人

  • 2024-07-03 09:38

    这些美国人死光了活该。

  • 2024-07-06 16:17

    只能说有点对,和美国建交确实有助于中国科技的发展,但也只是快慢的问题,特别是全球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