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粟裕给老部下许世友打了个电话,说“老母亲在南京生活困难,请关照一下”

如冬评社会 2024-07-02 14:09:30

1969年,粟裕给老部下许世友打了个电话,说“老母亲在南京生活困难,请关照一下”,曾与粟裕发生过多次争执的许世友会同意吗? 粟裕和许世友,两位开国将军,都是在革命年代就加入了红军的老战士。然而,在解放战争前的漫长岁月里,他们却从未谋面。粟裕辗转各地,转战南北,而许世友则一直坚守阵地,与敌人浴血奋战。 直到1947年,那一年,粟裕肩负重任,率领部队北上,出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而许世友,则以九纵队司令员的身份,成为了粟裕的部下。然而,让人遗憾的是,两位将军的首次见面,却并不愉快。 许世友个性耿直,性格火爆,常常不假思索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粟裕则沉稳内敛,在做出决策前总是反复权衡利弊。两人的性格差异,在日后的作战中更是凸显了出来。 记得有一次,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发起了猛烈进攻。面对敌众我寡的不利局面,粟裕当机立断,命令部队采取游击战术,避实就虚,伺机反击。 而许世友却对这样的决定颇有微词。 他是一位勇猛善战的将领,骨子里不服输,希望能与敌人正面交锋。但军令如山,许世友还是带领战士拉进了指定地点。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急行军,九纵的战士已经疲惫不堪。然而,就在这时,粟裕的一纸电文送到了许世友手中。原来,国民党主力部队已经发现了华野指挥部的位置,正在向那里急速包抄。为确保指挥部的安全,粟裕再次下达命令,要求许世友率部回防。 许世友握着电报,一股怒火直冲脑门。他忍不住抱怨道:"这命令说变就变,战士们都要累断腿了!"但身为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许世友还是咬牙带领部队出发了。 又是十几个小时的急行军,九纵好不容易才赶回原地。所幸,在粟裕的正确指挥和全体将士的英勇作战下,他们配合兄弟部队,最终挡住了敌人的进攻。 尽管如此,许世友对粟裕还是有些不满。此后,两人在部队调动问题上,又多次发生争执,甚至需要陈毅出面调解。 但随着一次次胜利的取得,许世友渐渐明白了粟裕决策的英明。其实,许世友的想法也并非全无道理,他更关注每一位战士的安危。 而粟裕所考虑的,则是战局的全局和胜利的关键。两人的分歧,反倒成为了军事决策的良性互补。在战争的熔炉中,粟裕和许世友的默契越来越强,革命情感也日益深厚。 总之,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粟裕和许世友虽然性格南辕北辙,却在并肩作战中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从最初的磕磕绊绊,到后来的心心相惜。 虽然也曾有过争吵,但更多的是相互信任与支持。正是无数这样的革命战友,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了我们的新中国。他们的情谊,穿越硝烟,直抵人心。 新中国成立后,粟裕和许世友这对革命战友,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粟裕在国防部任职,而许世友则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两人为国防事业鞠躬尽瘁,却难得见上一面。岁月悄然流逝,转眼间,已是1969年。 粟裕虽然官居高位,但他从未忘记自己的母亲。当年参军时,他还是个孩子,是母亲一手把他拉扯大的。多年来,粟裕一直牵挂着母亲的生活。 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好不容易抽出时间,把母亲接到北京生活。谁知,老人家水土不服,生了一场大病。无奈之下,粟裕只好将母亲送到南京安度晚年。 在南京,粟母的身体逐渐康复。十多年来,粟裕经常往返于北京和南京之间,一边工作,一边照料母亲。 然而,随着职务的升迁,粟裕的工作越来越繁重。 1969年,他实在抽不出身,无法前往南京探望母亲了。他又怕母亲独自生活会遇到困难,于是,他想到了许世友。 粟裕给许世友打去了电话,语气中带着些许忐忑。毕竟,他们曾经也有过不少争执。但出乎意料的是,许世友爽快地答应了下来。他笑着说:"老粟,你的母亲就是我的母亲。我一定会好好照顾老人家的。"粟裕听后,心中的大石头落了地。 事实上,许世友一直把粟裕视为亲兄弟。虽然两人性格不同,但在战争年代结下的情谊,是任何分歧都无法割断的。这通电话,更让许世友回想起了过去的点点滴滴。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粟母照顾好。 从那以后,许世友就像照顾自己的母亲一样,悉心照料着粟母的起居。他公务再忙,也会抽空去看望老人家。粟母有什么困难,许世友都会想办法帮她解决。有时候,他甚至亲自去帮老人家做些家务活。在许世友的精心照料下,粟母安享了晚年。 后来,粟裕有机会到南京看望母亲。老人家高兴地跟他说起许世友的种种好处。粟裕听后,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他更加确信,无论岁月如何变迁,许世友永远是他最信赖的战友和兄弟。 这就是粟裕和许世友的革命情谊。它始于战火,却不止于硝烟。在和平年代,这份情谊更加珍贵。许世友代为照料粟母的事迹,生动诠释了"兄弟如手足"的真谛。这样的友谊,穿越时空,直抵人心,让人肃然起敬。

1 阅读: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