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结束后,毛主席让韩先楚去福州军区当司令,他不去,所以毛主席表明:“不想去

住顶楼小邹 2024-07-03 12:30:51

抗美援朝结束后,毛主席让韩先楚去福州军区当司令,他不去,所以毛主席表明:“不想去也要去,一定要把一个解放海南岛的人放在福州当司令,让台湾看看,打下海南岛的人,现在到福州当司令了!”   主要信源:中国军网2017-07-15金一南:战争到来前,将办公室将军淘汰!”   1950年,一个农家子弟出身的将军,面对中央军委一再推迟的命令,拍案而起,毅然决然地喊出了“抗命”两个字。此人正是韩先楚,而他“抗”的,是推迟解放海南岛的命令。 这位以“旋风”著称的将军,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他仿佛天生就是为战场而生,从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一路拼杀,最终成长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旋风司令”。   鲜为人知的是,在硝烟散尽的1957年,毛主席点将韩先楚,派往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州军区担任司令员,这背后,究竟有何深意? 韩先楚出生于湖北省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为了改变命运,毅然决然地加入了红军队伍。   他从一名普通的士兵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参与了鞍海战役、新开岭战役、四保临江等一系列重要战斗,为革命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解放海南岛的战斗,是韩先楚军事生涯中的一个闪光点。面对茫茫大海和国民党军队的重兵把守,他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胆识和谋略。   当时,中央军委考虑到渡海作战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决定暂缓进攻。然而,韩先楚经过周密分析,认为战机稍纵即逝,应该立即发起进攻。   他顶住压力,力排众议,最终说服了中央军委,并亲自率领部队,乘坐简陋的木船,在没有海空军支援的情况下,成功登陆海南岛,一举歼灭了国民党守军,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韩先楚再次披挂上阵,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   在朝鲜战场上,他指挥部队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展开殊死搏斗,凭借着“要打就打痛快点,不打就撤”的果敢作风,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果说解放海南岛的胜利让韩先楚一战成名,那么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则让他成为了共和国的功勋将领。   而毛主席选择他担任福州军区司令员,更是看重了他身上所蕴含的巨大“威慑力”。 彼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台湾问题成为了中美两国之间博弈的焦点。如何解决台湾问题,维护国家统一,成为了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的一道难题。 毛主席深知,台湾问题不仅仅是军事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仅仅依靠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必然会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还会引发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不利于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因此,他在军事斗争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却不断插手台湾问题,试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他们不仅向台湾当局提供大量的军事援助,还派遣军舰和飞机在台湾海峡活动,对中国大陆进行军事挑衅。 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将解放海南岛的功臣韩先楚调任福州军区担任司令员。 毛主席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不想去也要去,一定要把一个解放海南岛的人放在福州当司令,让台湾看看,打下海南岛的人,现在到福州当司令了!”这句话,道出了毛主席调任韩先楚的良苦用心。 韩先楚在解放海南岛的战斗中积累了丰富的渡海作战经验,熟悉登陆作战的各个环节,对台湾的地理环境和防御部署也有一定的了解,这对于解放台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而且韩先楚是一位久经沙场的猛将,在战场上以敢打敢拼著称,他的名字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一种“威慑力”。   将这样一位将军放在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州,无疑是对“台独”势力的一种强烈的警告信号,让他们知道,大陆方面已经做好了解放台湾的准备,如果他们胆敢轻举妄动,必将遭到迎头痛击。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这一招“棋”下得非常高明。韩先楚出任福州军区司令员后,台海局势顿时紧张起来。   台湾当局和美国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他们不得不重新评估大陆方面的军事实力和决心,并对自己的“台独”图谋有所收敛。 韩先楚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威慑力”。他就像一把悬在“台独”势力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他们寝食难安。 “威慑力”作为一个军事术语,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军队凭借自身的军事实力和战争潜力,对另一个国家或军队形成的一种心理上的压力,使其不敢轻举妄动,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威慑力并非是依靠武力炫耀和战争威胁来实现的,而是建立在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基础之上的。   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才能在国际社会上拥有话语权,才能对潜在的敌人形成有效的威慑。 从某种意义上说,韩先楚的一生,就是一部“威慑力”的教科书。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威慑力”,以及如何将“威慑力”运用到极致。

1 阅读: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