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象山仁泰中医出诊,最得意之病例,59岁女性,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日发作,腰腿疼痛,全身疲惫沉重,精神萎靡,纳差,但又恶热、口腔溃疡、大便次数多而急迫,症见寒热虚实错杂,踌躇良久,用了两个方子,一个是潜阳封髓丹,一个是甘草泻心汤。附片,黄柏,砂仁,龟甲,甘草,黄芩,黄连,半夏,生姜,大枣,人参,5付。患者今来复诊,说赵医生,我不知该如何感激你才好,5付药吃完,我全身轻松,疼痛消失,胃口开了,溃疡好了,跑了好几家医院没头绪的病,你5付药就起效了[酷]我说你肯相信我,愿意花钱挂我的号,找我治,就是对我最好的感谢啦!
余学经方百日,处方风格大变,复诊率明显提升,皆得益于仲景之学。这个病例剖析起来,其速效之因在于对“药证”的准确把握。腰腿疼痛、全身沉重、精神萎靡,附子证;纳差、疲惫,人参证。口腔溃疡,黄芩、甘草证;大便次数多而急迫,黄连证。这几个药是最核心的,必用的,也可以推测是必效的,至于其他药物,因有固定处方而又与病机无冲突,黄柏、龟甲助芩连清热,姜枣、砂仁、半夏助人参运脾开胃,不必去掉,用之无碍而有益。
理—法—方—药,黄教授反其道而行之,说中医师治病次序应该是“药—方—法—理”,我这个病案可以为此作个注脚。理是与时俱进的,汉唐、宋金元、明清、近代、现代,中医之“理”不知换了多少套衣服,早已面目全非,而中药之效用,早在两千年前的汉朝就非常确定了,我们要牢牢把握“药”,这是我们治病救人的武器,而不是玄谈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