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进士看似风头正劲,光彩夺目,实际上距离当大官做大事还有遥远的距离。 首先选拔进士中优异的进入翰林院“重点培养”,担任庶吉士。庶吉士不是正式官职,相当于翰林院的实习生,在翰林院自学,或跟随前辈深造。等到一定期限(一般是三年),翰林院会留下其中学业突出的,授予编修或检讨等职,其他庶吉士则会被请出翰林院,等待重新安排工作。 留在翰林院是进士最好出路,起点较高,有机会亲近皇帝,给皇帝讲课,做文学侍从,接受特殊任务,朝廷也将他们当作高级官员的预备人选。明朝内阁大臣90%都是翰林进士。没能进翰林的,就要被分配到中央各部、府、院、监台等处当京官。 对于进士来说,翰林是最佳选择,给事是第二选择,实在不行到中央各部当主事。至于到地方当知县、县丞这类,往往“魂耗魄丧,对妻子失色,甚至昏夜乞哀以求免”,主要是知县工作内容繁杂,对个人实际办事能力要求高,升迁竞争激烈,弄不好就要在地方官职上转来转去。 但是进士从京官做起,转任地方官就不一样了,他们熟悉中央工作,积累不少人脉,跑部办事找人方便,同时,即使到地方也是地处要冲、市井繁荣的地方。 但是到了王朝晚期,政治风气败坏,许多新科进士反倒希望去地方任职,这时候金钱和权力更实在,庶吉士们宁愿三四年书不念,放着翰林职位不要,也要去做知县,转为翰林的则愁眉苦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