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8年,75岁孝庄病逝,一手带大的孙子康熙嚎啕大哭,不吃不喝3天。岂料,康熙

芊芊看历史 2024-08-18 22:19:09

1688年,75岁孝庄病逝,一手带大的孙子康熙嚎啕大哭,不吃不喝3天。岂料,康熙走出灵堂,竟下令:拆掉祖母生前最喜欢的5间宫殿,棺椁也不要下葬!   1688年,陪伴了康熙34年的孝庄太后去世了,尽管康熙早有预料,但还是无法接受祖母去世的现实。   看到祖母安详地闭上了双眼,没了呼吸,他伤心地伏在她身上号啕大哭。   于康熙而言,若没有祖母,他感染天花时便死了,若没有祖母,皇位也可能不是他的。   也正因此,康熙对祖母的感情非同一般。   孝庄病重时,康熙正忙着指导朝臣与沙俄的边界谈判,并开始谋划抗击蠢蠢欲动的葛尔丹。   可即便如此,他依然连着十多天,每天去慈宁宫侍奉祖母汤药。   《康熙起居注》中记载:   自太皇太后圣躬违豫以来,上日在慈宁宫恭侍。徧检方书,亲调药饵,昼夜席地而坐,衣不解带,寝食俱废。   可以说,康熙真的是在尽心尽力照顾祖母,一如他儿时染天花时,祖母尽心尽力照顾自己一样。   可纵然如此,孝庄还是走了。   孝庄去世当日,康熙哀嚎不止,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甚至于3天没有进食,全然不似一个皇帝的样子。   可没想到的是,3天后,康熙一走出祖母寝宫,就下令侍卫拆掉祖母生前最喜欢的5间宫殿,棺椁不得下葬。   也许,看到这里,你会觉得康熙之前的孝顺都是假的,然而并不是。   《清世宗实录》中记载,孝庄太后死前交代皇孙康熙:   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安厝,则我心无憾已。   对孝庄而言,丈夫皇太极已经去世44年,实在不好惊动他的亡灵,她希望能与早逝的儿子顺治帝在一起。   只不过这个遗言,对康熙而言太难了。   因为依照清朝祖制,孝庄去世后,梓宫应送至盛京,与丈夫皇太极合葬于昭陵。   因此,对康熙而言,不运回合葬,不合礼制,运回合葬,则为不孝。   其实,康熙后来遵从孝庄心愿,除了舍不得祖母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丧葬制度的前后差异。   康熙朝以前,清朝采取的是火葬,之后皆是土葬。   也就是说孝庄死时,他的丈夫皇太极、儿子顺治都已化成灰。   让康熙为难的地方,就在于此。   倘若留孝庄的全尸去陪皇太极那一罐灰,就要准备一个很大的棺椁彰显土葬的新规,这样以来皇太极的宝宫就会显得太小气。   倘若将孝庄火葬后再安放到地宫,去匹配以前的丧葬方式,那么他无上尊贵的太皇太后的下葬规格可能会连嫔妃都比不上。   没办法,康熙只好临时将皇祖母生前所住的寝宫拆了,搬到东陵风水墙外,修起暂安奉殿,将皇祖母的梓宫安放在那里。   只是这一放就是37年,甚至于到康熙去世也没有解决孝庄陵寝的问题。   后来,雍正继位,才替父亲康熙解决了这个难题。   1724年,雍正下令暂安奉殿改为昭西陵,并于次年将孝庄太后的子宫下葬。   说到这里,也许读者依然会觉得,康熙将祖母停灵37年未下葬,并没有多孝顺。   然而,并不是。   孝庄去世前24天,康熙为表孝心,从紫禁城出发,走了几十里路到天坛为祖母祈福。   不仅如此,在祈福时,他甚至祈求上苍减少自己的寿命,增加祖母的寿命。   孝庄死在康熙二十六年的12月25日,依照满洲旧俗,死在宫里的人,必须在元旦前移出宫外,否则就不吉利。   当时许多王公大臣建议,年前将孝庄灵柩移出宫。   但康熙坚决不同意,公开称自己不怕忌讳。   他也一直将祖母生前所愿记在心上,将她葬在自己陵寝的旁边,在清帝陵的红门外修建了暂安奉殿,年年祭奠。   想想孝庄扶持儿子顺治、孙子康熙两位皇帝上位,每一次都费尽心力,可顺治却因为董鄂妃的关系、因为多尔衮的关系,对孝庄多有不满的微词。   好在孙子康熙感念祖母扶持、培养自己的不易和辛劳,对她很是孝顺。   不得不说,康熙与孝庄的祖孙情,就是清朝版的你养我小,我养你老。   人生步履不停,我们成长的速度,往往跟不上祖辈衰老的步伐。   在一起时,总觉得时间还多,幡然醒悟时,才惊觉太迟太迟。   三百多年前的康熙如此,如今的我们亦如此。   生死面前,从来没有后悔的时间。   珍惜当下,别等无条件爱我们的人离开了,才思念他们的好。   你怎么看@九仙月?欢迎评论区留言。   关注我,总有一个故事打动你。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