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18岁的张恨水在母亲的操办下,娶了第一任妻子徐文淑。没想到,新婚之夜,他看到妻子的相貌后,愤然离去。 张恨水,这位家喻户晓的知名作家,一生写情,鸳鸯、蝴蝶,风花雪月。然而,这一切似乎都和徐文淑这个原配夫人无关,他们之间无情无爱。 徐文淑原名徐大毛,出生在安徽前山原潭铺徐家楼。父亲是私塾先生,可能是受旧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影响,父亲并没有教她读书识字的想法。 所以,虽然近在咫尺,徐大毛与文字失之交臂,这多少也造成了她日后婚姻和情感的孤寂。 少年时期的张恨水情感很丰富。他爱做梦,幻想才子佳人相遇。可是命运多么不公,将徐大毛安排给了他。 张恨水十八岁那年,母亲为他张罗了一门亲事。儿子对母亲的妥协是,订婚也行,但要亲自相看,绝不接受完全包办。母亲答应带他去相亲。 这天,媒婆告诉他们,利用看戏的机会悄悄相亲,张恨水欣然同意。只见媒婆远远指向的姑娘,眉眼可人,青春灵动,他心里十分喜爱,便点头答应下来。 洞房花烛夜,张恨水满怀期待地掀开新娘的红盖头,猛然一惊: 面前的新娘子,哪是相亲的女子呀?她长得又矮又丑。再往脚上看,还是个裹脚姑娘!他生气地问:“你是谁?我相亲见的不是你呀?” 徐文淑见状,又羞又急。她不敢抬头,只是嗫嚅地说:“我没见过你呀?这都是父母安排的,我也不知道。” 张恨水冲出门外,口里不住地喊: 娘,娘!错了,我们受骗了!”母亲走进来,问明了情况,她瞅着新媳妇,也很吃惊,不禁皱起了眉头,心里骂道: 这个该死的媒婆,胆敢把人调包! 但母亲还是劝儿子先返回洞房,不要成亲第一天,就冷落了新娘,有事明天再说。可是,张恨水死活不愿圆房。 徐文书独守洞房,望着大红的帐幔和双喜字默默流泪。她没想到,刚进门就遭到了夫君的厌恶。直到天快亮时,张恨水怕母亲伤心,在亲戚们的劝说下,才勉强回到新房去。 第二天,张恨水母子找到了媒婆。质问她为什么要将新娘调包?但她死不承认,偏说这个就是相亲见到的女子!气得张恨水拂袖而去。 徐大毛嫁过来之后,张家人嫌她的名字太简陋,张恨水的妹妹就给她改名徐文淑。 她虽然大字不识,但她不忘善良,、朴实的本分: 勤勤恳恳,上孝敬老人,下抚养弟、妹,对张恨水更是照顾周到。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是一个贤德的媳妇。 新婚几个月,张恨水便外出漂泊,追求文学事业。不久后,妻子怀孕生下儿子。他听说后,却怒骂:“真是晦气!” 张恨水一走就是4年,除了春节从不回家。这期间,儿子不幸夭折。张恨水却不闻不问,徐文淑如同雪上加霜,心寒至极。 她无力经营自己的感情和婚姻,因为她和张恨水之间的差距太大了。但是她可以经营亲情,播撒良善,博得贤惠名声。亲戚、邻居都对她高度称赞! 婆婆对这个儿媳有歉意,也常劝儿子多在家里陪伴妻子。张恨水感念妻子在这个家的付出,才勉强在家里多住些时日。 当徐文淑怀上第二胎时,一家人都很高兴,婆婆特别关爱她。但孩子还是没有成人。经历过两次丧子之痛的徐文淑,简直是万念俱灰。她彻底放下了对张恨水的执念,对一切淡然处之。 4年后,北漂的张恨水一门心思扑在写作上,渐渐声名鹊起,稿费丰厚。他又娶了年轻漂亮的胡秋霞,还在北京买下大宅子,将全家都带去北京。 徐文淑见丈夫与胡秋霞恩爱有加,心中十分难过。但她把所有的痛苦都埋藏在心底,无怨无悔地操持着一大家子事务。 1928年,胡秋霞生下儿子张晓水,刚生下来时,孩子浑身冰冷,不会哭。徐文淑将她抱在怀里,用自己的体温暖着这个小生命,直到他发出第一声啼哭。 徐文淑睡在张恨水和胡秋霞的隔壁。晚上,他们听不到孩子的哭声,徐文淑却听得到,只要晓水一哭,她就急忙披衣起床,到隔壁隔窗去喊: “秋霞,秋霞,孩子哭啦!” 秋霞很感激她,亲切地称她姐姐。有时,夜间孩子哭闹,她干脆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徐文淑,自己落得清静。徐文淑一心一意地照顾孩子,视如己出。 1931年,36岁的张恨水因《啼笑因缘》,名声大噪,又遇到了梦寐以求的佳人周南。她有才有貌,使张恨水限入情网,直呼她为“红颜知己”。 胡秋霞非常反对丈夫再娶三房,大闹了一番,要和他离婚。徐文淑却非常平静,她劝告胡秋霞: “随他去吧,你管住了他的人,也管不住他的心。”后来,胡秋霞在婆母和众亲友的劝说下,终于同意新人进门。 徐文淑的默默付出,张恨水都看在眼里,对他逐渐产生了一层敬重之情。就是这个尊重,支撑起了她的晚年。 晚年的徐文淑,住在乡下,开始吃斋念佛。这么多年,她也在学习认字,能看一些简单的佛经,以此度日。张恨水每个月给她汇去足够的生活费,日子还算逍遥。 1958年,徐文淑病逝。张恨水按照大太太的身份安葬了她,为她孤独的人生画上了句号。 孤独的最高境界,是看着你什么都不缺,但你的灵魂却无处安放。 愿贤良能干的徐文淑,来世能遇到真爱,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
1914年,18岁的张恨水在母亲的操办下,娶了第一任妻子徐文淑。没想到,新婚之夜
不负此生哇
2024-08-22 20:41:13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