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祥苓:纵使金敬迈、余秋雨他们对样板戏嗤之以鼻,我也无怨无悔

啸火谈明星娱乐 2025-01-03 10:58:46
出身

在京剧的浩瀚星空中,有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名字叫做童祥苓。他的艺术生涯,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紧密相连,而他那深入人心的角色——杨子荣,更是成为了几代人心中的英雄象征。

童祥苓的出身,可谓是京剧界的名门望族。他来自声名显赫的“童家班”,这个家族戏班在梨园界颇负盛名,兄弟姐妹中多为武艺出众、技艺超群的京剧佼佼者。自幼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熏陶,童祥苓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早早地显露出了非凡的天赋。

他的武功启蒙,得益于喜连成科班大名鼎鼎的雷喜福先生。雷先生教学严谨,艺术功底深厚,为童祥苓奠定了坚实的武功基础。那时候,童祥苓每日苦练,汗水浸湿了衣衫,却也从未有过丝毫的懈怠。他深知,只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未来的舞台上站稳脚跟。

而在唱功上,童祥苓则有幸得到了教育家刘盛通先生的亲自指导。刘先生教学方法独特,舞台经验丰富,他耐心地纠正童祥苓的发音,指导他如何运用气息,使童祥苓的唱功日益精进。每当夜深人静,童祥苓还会在灯下反复练习,直到喉咙沙哑,也从不言弃。

此外,在做功方面,童祥苓还得到了钱富川先生的精心栽培。钱先生武艺高强,对京剧武打技巧有独到见解。他悉心传授给童祥苓各种武打动作和身段,让童祥苓在做功上也有了显著的提升。就这样,童祥苓在多位名师的指点下,逐渐成长为了一名全面的京剧演员。

十九岁那年,童祥苓的人生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拜京剧大师马连良先生为师,成为了北京京剧团的一员。马连良先生的艺术造诣和人格魅力对童祥苓影响深远,他一边随马先生学艺,一边配戏,深得师父的真传。在马先生的悉心教导下,童祥苓的演技日益成熟,逐渐在京剧界崭露头角。

后来,他又与《智取威虎山》中的搭档沈金波一同拜师上海京剧院院长周信芳先生。周先生的艺术视野广阔,为童祥苓打开了新的艺术天地。在周先生的指导下,童祥苓的演技更加精湛,为日后的京剧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智取威虎山》选中

时间转眼到了1964年,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剧组前往上海,旨在选拔最适合扮演英雄角色杨子荣的演员。这是一场激烈的竞争,许多优秀的京剧演员都跃跃欲试。然而,经过多次的剧本修改和演员更迭,最终,上海京剧院的台柱子童祥苓凭借出色的表现脱颖而出,被选定为杨子荣的扮演者。

这对于童祥苓来说,既是一份荣耀,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深知,杨子荣这个角色不仅要求武功高强,唱念做打俱全,更要求演员能够准确地把握角色的内心世界,将英雄的英勇、智慧和豪情完美地呈现在舞台上。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童祥苓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深入研究剧本,反复揣摩角色的性格和情感。在舞台上,他以其深厚的京剧功底和卓越的表演才华,将杨子荣这一英雄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他的嗓音高亢激昂,激情四溢,唱、念、做、打浑然一体,令人拍案叫绝。

其中,《迎来春色换人间》是最为经典的唱段。当圆号伴奏响起,黑龙江那片苍莽的林海在音乐中更显静谧深远。杨子荣以优美的“马舞”翩翩出场,瞬间吸引全场目光。那“马舞”巧妙地在传统京剧趟马程式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芭蕾舞的元素和民族舞中的骑马动作,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杨子荣的英勇气概。唱到“迎来春色换人间”时,他英姿飒爽,帅气亮相,仿佛将观众带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这句唱词原为“迎来春天换人间”,后在毛泽东第二次观摩此剧时,亲自改为“春色”,并另一句也做了微调,使剧目更加完美。童祥苓脸上洋溢着喜悦、憧憬之情,将杨子荣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童祥苓的艺术之路并未就此止步。后来,《智取威虎山》被搬上大银幕,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次不小的挑战。从舞台走上银幕,不仅要求他适应新的表演环境,更要求他通过电影镜头,将杨子荣的智勇双全、豪情壮志传递给更多观众。

成功背后

为了呈现出最佳的效果,童祥苓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曾在一次采访中回忆,舞台上为了表现出杨子荣飞舞自如的英姿,那件大衣是特意选用极轻的尼龙丝面料定制的。然而,当拍摄电影时,为了追求真实感,道具师傅精心制作了一件厚呢面、真皮里的大衣,足足有20斤重。童祥苓需要穿着这件沉重的大衣,在镜头前跳出和舞台上一样潇洒的动作。

那是一场艰难的拍摄过程。每拍一场戏下来,他时常虚脱到只能蹲在一边大口喘息,有时甚至呕吐不止。但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有过丝毫的懈怠。他深知,这是自己作为演员的责任和使命。

尤为艰难的是,有很多戏份其实是在6月的炎炎夏日里拍摄的。在一个长镜头的拍摄过程中,灯光炙烤下,每拍一遍下来,童祥苓的内衣都被汗水浸得湿淋淋的。但导演却严格要求,特写镜头里的杨子荣必须“身在雪原,不能出汗”。为了呈现出最佳的效果,童祥苓只能强忍着酷暑和疲惫,一次次地调整状态,直到导演满意为止。

除了这些身体上的挑战,童祥苓还面临着精神上的压力。在电影中,他不仅要展现出杨子荣的英勇和智慧,还要通过细腻的表演,将角色的内心世界传递给观众。这要求他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演技,还要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角色的深刻理解。

然而,童祥苓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打倒。他凭借着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角色的执着追求,成功地克服了种种困难。1970年,电影《智取威虎山》在全国公映,童祥苓的名字迅速传遍大街小巷,家喻户晓。他的精湛演技和深入人心的角色塑造,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和极高的声誉。

时至今日,当人们提起《智取威虎山》时,仍然会想起童祥苓所饰演的杨子荣。那句“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黄啦?防冷涂的蜡!”的幽默机智对白,已经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穿林海,跨雪原”等选段,以其激昂的旋律和壮美的画面,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回想起《智取威虎山》的排练过程,童祥苓感慨万千。整部戏共有十场,而杨子荣的戏份就占到了七场,尤其是三、四、五、六这四场戏,更是紧连着排。这对他的体力和精力都是极大的考验。那时,他的体质相对比较弱,每次排完一场戏,都会感到恶心难忍,呕吐不止,胃口也差得很,几乎吃不下任何东西。

南云,作为剧组的工作人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整天都抱着个汤罐子跟在童祥苓身后,就盼着他什么时候能有点胃口,吃点面包,喝点汤,补充点体力。南云的细心照料,让童祥苓在艰苦的排练中感受到了一丝温暖。

为了增强体能,更好地应对繁重的排练任务,童祥苓每天早晨都会坚持跑步。他从绍兴路出发,一路跑到陕西南路、建国西路、瑞金二路,再跑一个大圈回到京剧院。回到剧院后,他顾不上休息,马上就开始练唱。他深知,作为一名京剧演员,必须要能在喘息时依然唱念自如。只有这样练,才能在舞台上完美地演绎出“打虎上山”那一幕的英勇和豪迈。

那段日子,对于童祥苓来说,既是一段艰辛的历程,也是一段宝贵的成长经历。他不仅在演技上得到了提升,更在精神上得到了锤炼。他学会了如何在困难面前保持坚韧不拔的意志,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和专注。所以当有人批判样板戏时,童祥苓说纵使金敬迈、余秋雨他们对样板戏嗤之以鼻,我也无怨无悔。

《智取威虎山》艺术

《智取威虎山》这部经典作品,生动讲述了解放战争末期,一支英勇的解放军追剿队奉命深入东北茫茫林海,清剿国民党残匪的传奇故事。这出戏的传奇色彩,从一开始就显得尤为鲜明。

从力量对比来看,双方悬殊至极。一方是雄踞威虎山的土匪,他们拥有九群之众,二十七座地堡坚固难攻,地理位置既能攻又能守,还能在危急时刻溜之大吉。而另一方,则是初来乍到、对地形完全不熟悉的解放军追剿队。土匪人多势众,而追剿队仅有三十六人。天时、地利、人和,似乎没有一项是站在追剿队这边的。这样的力量对比,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追剿队都显得缺乏取胜的先机。

然而,正是在这样绝境之中,侦察排长杨子荣挺身而出。他侦察到有利线索后,主动请命,孤身一人打入匪窟。在匪窟中,他不仅要面对凶残、狡诈的土匪,还要设法取得他们的信任。这其中的艰险,无人能够预料。即便取得了信任,又该如何送出情报,完成任务?这一切都是未知数,意味着杨子荣的行动必然充满危险。而他那历险的过程,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最终他成功送出情报,里应外合消灭了数倍于己方的敌人,书写了一段英雄传奇。

《智取威虎山》的成功,并非偶然。它不仅仅是一部戏曲作品,更深刻地回答了“文艺为什么”这一时代课题。在创作思想和方向上,它犹如一座灯塔,照亮了当时文艺创作的道路,成为了那个年代的标杆和典范。这部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认可,也引领了当时戏曲创作的风潮。

单跃进曾表示,从今天的视角来看,《智取威虎山》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对于中国戏曲的现代化、精致化进程,同样起到了真正的样板作用。这部戏的创作初衷,其实就是希望探索京剧现代戏的新路径,努力将中国传统戏曲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实现戏曲艺术的现代化转型。

在创作过程中,《智取威虎山》力图借鉴歌剧的表现手法,来丰富和拓展京剧的艺术表现力。这种跨界的尝试和创新,不仅为京剧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它证明了传统戏曲与现代审美并不是水火不容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的。

《智取威虎山》的艺术成就斐然,至今仍为后人所借鉴。该剧在秉承传统京剧艺术表演程式的同时,勇于突破,创新出了诸多新颖的京剧表演手法,极大地丰富了京剧的表演动作语汇。这一创新精神,在新编现代戏的创作中仍是一大难题。而《智取威虎山》的成功经验,无疑为后来的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2 阅读:159
评论列表
  • 西部 17
    2025-01-03 23:38

    诋毁抹杀不了经典!

  • 2025-01-06 22:19

    如果不是样板戏的普及与传唱,传统京剧早完蛋了。

  • 2025-01-05 08:27

    金敬迈和余秋雨在样板戏面前,就是一对小丑!

  • 2025-01-07 00:25

    那些人有他们的观念,不必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