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时,安禄山攻入了潼关。唐将王思礼逃跑时,马被射死了。一个骑兵见状,把自己的

侃天侃地也侃过去 2024-09-02 14:42:43

唐玄宗时,安禄山攻入了潼关。唐将王思礼逃跑时,马被射死了。一个骑兵见状,把自己的马让给了王思礼,让他赶紧走! 王思礼感动的问:你叫什么名字,如果有缘再见,我定当涌泉相报! 那骑兵什么都没说,匆匆逃命去了...... 三年后,昔日的潼关败将王思礼,官至司空兼河东节度使,牛B大发了。 机缘巧合之下,二人再次相见,王思礼一眼就认出了那个把马让给自己的救命恩人。 那眼泪哗啦啦的流着说:“吾有今日,子之力也。求子颇久,竟此相遇,何慰如之?” 没错,这个救了王思礼的小兵就是张光晟! 王思礼的报答是非常丰厚的,他与张光晟结为兄弟,并“即日擢光晟为兵马使,累奏特进,试太常少卿,委以心腹”,还向老大表奏张光晟为代州刺史。 后来张光晟因为杀了回纥使者的事,被唐德宗降为睦王傅,寻改太仆卿,留在京城,做了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毕竟是在京城长安,要这么一直闲下去,安享晚年应该不成问题! 然而,天崩地裂的事说来就来了! 事情的起因是唐德宗要弄死那些不听话的藩镇节度使,但没掌握好节奏,几家联合起来要和皇帝掰掰手腕子,唐德宗就这样一下子把自己折进去了。 我靠,救命啊,不然哥就死啦。 唐德宗左顾右盼,发现周边还有个救兵可用,就征发泾原等各道的兵士前往营救,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就带兵五千麻溜赶来了。 将士们冒雨而来,又冷又饿,很多人听说这把能发大财,还携带着自己的家眷,盼着朝廷的丰厚赏赐,有点像扛着大锅来打饭,看你给多少那意思! 结果到了以后,发现毛赏赐也没得到,原因是皇帝也没钱啊!抠死啦! 不久,军队开到了浐水一带,朝廷命令京兆尹前来犒赏军队,不知这位是脑血栓还是脑抽筋,给大家来了个忆苦思甜,吃糠咽菜。 我擦,这是神马操作,饿着肚子的将士们都疯啦,一下就把桌子掀了:“老子都要死在敌人手里了,连吃都吃不饱,难道拿着这条贱命去给敌人拼吗?” 好嘛,就因为这,大家开始起哄,一场哗变就发生了。 泾源军一下子倒戈攻向了长安! 此时,这支部队的指挥官、泾原节度使姚令言,还在皇宫里和唐德宗扯淡聊天,听到兵变的消息,脸都绿了。 姚令言快马加鞭去控制局面。可是此时的局面已经不是控制得了的了,连他自己也被裹挟着冲向京城。 我靠,救兵也来干老子,我擦嘞!跑啊!唐德宗只能狼狈逃走,当然张光晟也得离开老窝加入逃亡的行列。 本来跟着跑了毛事没有,这时候,他就像被雷击了,脑瓜灵光起来。 他对同行官员们说:“今日之乱,不过是泾卒哗变。如令有主,祸未可知。朱泚曾在泾源,素得人心,现在城中,倘被泾卒扶持,局面恐怕难以控制。好在事起仓促,应该还没有人想到这些。诸公能否与我一起赶往朱泚宅第,召唤他一起走?” 啥?疯了吧,傻叉才跟你一路,哥们现在在长安西北角,而朱泚宅于晋昌里,却在长安东南,这一去要斜穿大半个长安城! 同僚们一边喊着好好好,一边心想大傻叉得远离,拔腿就跑了!  张光晟只得独自快马加鞭,赶至朱泚宅第,告知他皇帝都闪人啦,并催促他:“人主出京,公为大臣,岂是宴居之日?” 朱泚满口答应:“愿从公去。” 没想到,一切都特么晚了,就在此时,门前一阵大乱,泾原兵已将朱府团团包围。 原来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看到兵变这口大黑锅太特么大了,他立刻想到了老上司朱泚,想坑他一把! 张光晟真是欲哭无泪啊,他想跑,但朱泚也怕这口大黑锅,就却软硬兼施地留住了他,兄弟啊,来来来,背黑锅谁都跑不了! 不知是占了长安胆肥了,还是被手下忽悠瘸了,十月初八——事变后的第六天,朱泚在源休、姚令言、李忠臣、张光晟等八人的扶持下,进入宣政殿,自称大秦皇帝,年号应天。 既然称帝了,一山不容二虎,第一要务就是必须得干死唐德宗! 十三日,朱泚亲自领兵进攻唐德宗避难的奉天。张光晟以“副元帅”身份(姚令言为元帅)参与了对奉天的进攻。 但出师不利,可能泾原兵吃饱喝足把长安抢精光后堕落了,反正围城一个多月未能攻克。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个多月,虽然平常大家都烦唐德宗,但关键时候还是得出力,救驾之功都想要,说不定能再玩一把挟天子以令节度使呢! 所以,各处来援救德宗的军队日渐逼近。 张光晟见大势已去,心里那个后悔啊,于是便暗中派人与唐军将领李晟取得联系,希望归顺朝廷。 唉?还别说,这晟字这么少见,俩人名字还都一样,得多有缘啊。 李晟表示热烈欢迎,和张光晟交心谈了个酣畅淋漓,表示绝不会坑兄弟伙,那指天誓言,每个妈妈听了都会流泪。 李晟立即给老大唐德宗奏明,唐德宗表示朝廷减免张光晟叛变投敌的罪行。 张光晟激动了,心想老大这么给脸,我得好好表现,就吓唬朱泚、姚令言、源休等首脑骨干赶紧跑,叛军方面群龙无首,无法组织抵抗,长安很快就被收复了! 这么看,张光晟的“内应之功”在收复长安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然而,等叛军被剿灭,朝廷特么一点情面都不讲,想办法把张光晟给抓了,还要弄死他。 临刑时,张光晟哇哇大哭:“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这就是一不做二不休的来历。

1 阅读:825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