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的人寻求关系补全自己只能让自己更破碎
情感老梁
2024-09-02 15:35:00
出差见朋友,席间又聊到恋爱话题。
朋友说自己过去这几年似乎一直在某种死循环中兜转,她时常感觉周遭的境况无力且糟糕,所以执着于追求一段关系,执着于把自我的精神寄托在他人身上。结束上一段恋情时,对方出轨,但分手时她仍然很痛苦,而解决这种痛苦的方式,则是期望于快速地进入下一段关系。
去年年中时她再次分手,和我诉苦时谈起我过去文章里的一句话,“真正的爱应该发生在不需要爱的时刻”,她说自己明白,但很难戒断,甚至连她自己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如此执着于进入一段关系。
我和她谈起自己过去读到的一个观点:一个人太渴求恋爱的时候,渴求的往往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爱人,而是渴望通过建立一种关系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仿佛进入一段关系,就能使得自己的生活好起来。所以很多时候,因为这些执着而产生的关系的基底并非是爱,而是一种病态的依恋。
但这种病态的依恋,很容易使得人进入不健康、甚至是“向下兼容”的关系里。因为太渴求进入关系,所以遇人不淑。也因为太渴求关系本身,所以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适配与否。
一段健康的关系,本该是一种具有积极影响活动。关系里的人是自由的,是其影响的掌握者。但一段病态的依恋关系中,看似条件更优渥,却在心理上有更多情绪空洞的人,其实已经进入了一种消极影响的活动中,甚至不由自主地被驱使,被控制,成为没有意识到的消极动机的作用对象。
长此以往,哪怕对方犯了触及底线的大错,自己仍旧可能因为难以在短时间内戒除依恋的渴求而原谅对方,以至于不断妥协。
因为需要一段关系而产生的爱,与“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共生性的强弱。
与具有强共生性的关系相反,成熟的爱本该是在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过去,沙利文如此定义爱情,“当一个人感到另一个人的需要像他自己的需要一样重要时,爱便开始了。
因此,斯宾诺莎得出结论:“美德和能力完全是一回事。羡慕、嫉妒、雄心及各种贪欲都是激情;但唯独爱是一种行为,一个人能力的实践,这种行为只能在自由中实现,而决不能作为强迫的结果。”
恋爱观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