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能上当了!”2001年,美国一招让我国堆积如山的己内酰胺产品变成废品,中石化的几位资深技术人员正感到绝望之际,一个人的出现改写了结局。 2001年,对于中国石化行业来说,是一个充满挑战与转折的年份。在这一年,美国通过一项策略,让中国堆积如山的己内酰胺产品几乎变成废品,给中国石化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然而,在绝望的边缘,一位科学家的出现,不仅挽救了局面,还改写了整个故事的结局。 己内酰胺,作为尼龙的重要原料,在服装设计、化工研究、重工业发展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尚未独立掌握己内酰胺的生产技术,每年都需要从美国大量进口。 随着中美关系的波动,中国石化行业意识到,依赖进口己内酰胺的风险日益增大,自主研发己内酰胺生产技术迫在眉睫。 中石化的研究团队开始尝试自主生产己内酰胺,但过程异常艰难。中国不仅缺少原料,而且在技术上也面临重重障碍。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位年轻的科研人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我们可以购买欧美的成熟机器,然后进行反向研究。”这个提议得到了团队的支持,他们决定尝试这一方法。 中石化的代表团带着诚意前往美国谈判,出乎意料的是,美国方面出奇地好说话,很快便同意出售两台机器。中国团队带着机器回国后,通过研究和理解机器的运作原理,开始大量生产己内酰胺。 然而,就在国内自主生产的材料刚刚上市时,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美国已经对国内的机器进行了更新,他们出售给中国的机器是老旧的型号。 这意味着,中国生产的己内酰胺在质量和技术上都落后于美国。一旦美国以更先进的产品低价出口,中国的己内酰胺市场将面临巨大冲击。 就在团队感到绝望之际,一位名叫闵恩泽的教授站了出来。闵恩泽教授对己内酰胺有着深入的研究,他提出了一种化学材料的添加方法,可以提升己内酰胺的性能。 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尝试,闵恩泽教授最终成功研制出一种性能超越美国的新材料。 这一突破不仅挽救了中国石化行业于水火之中,还让中国在己内酰胺领域实现了质的飞跃。闵恩泽教授和他的团队证明了中国科学家的智慧和能力,也展现了中国在自主创新道路上的坚定决心。 在随后的几年里,中国己内酰胺技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2020年,中国石化巴陵石化公司的己内酰胺绿色生产成套新技术项目荣获中国工业大奖,标志着中国己内酰胺生产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这一技术不仅打破了国外对己内酰胺生产技术的封锁垄断,还推动了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己内酰胺生产大国。 回顾2001年的那次危机,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在逆境中,中国科学家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对自主创新的坚持,才使得中国在己内酰胺领域实现了从落后到领先的华丽转身。 闵恩泽教授和他的团队,以及所有为中国石化行业发展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们,都是值得我们尊敬和铭记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