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白求恩弥留之际向聂荣臻提出要求:请给我的前妻拨一笔钱 1939年11月的一个深夜,聂荣臻手中握着一封白求恩医生的遗书,泪水模糊了视线。白求恩,这位远道而来帮助中国抗日的加拿大医生,不幸染病离世。聂荣臻与白求恩初识于1938年,白求恩来到延安后,聂荣臻作为八路军的高级将领,与他有过几次短暂而难忘的交流。白求恩虽是外国人,却对中国的苦难怀有深切同情,立志要为中国伤病员贡献自己的医术。 翻开遗书,聂荣臻的思绪飘回到白求恩尚在人世的岁月。白求恩1890年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家境富裕,年轻时就立志学医,他怀着济世救人的理想,于1923年远赴英国深造。在那里,他邂逅了家境同样优渥的女子弗朗西斯,两人堕入爱河,不顾家人反对坚持结为连理。然而,婚后生活并非一帆风顺。白求恩对医学的狂热投入超过了对妻子的关注,弗朗西斯感到被冷落,夫妻感情渐生裂痕,最终弗朗西斯选择离去,留下白求恩独自一人。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的消息唤醒了他。他意识到,自己在中国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尽管夫妻缘尽,但弗朗西斯在白求恩心中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 白求恩历经千辛万苦,于1938年9月抵达武汉。在那里,他见到了周恩来,表达了要去前线工作的渴望。然而周恩来建议他先到延安看看,那里的条件同样艰苦,需要他的帮助。白求恩欣然接受,又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延安。刚一到达,白求恩便受到了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热烈欢迎。作为一名医者,他第一时间为毛主席等人检查了身体,随后又前往边区医院指导工作,马不停蹄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 然而内心深处,白求恩始终牵挂着前线将士。一天深夜,他专程来到毛主席的住处,恳请能让自己到前线救死扶伤。毛主席对他的请求表示理解,但也担心前线战事激烈,恐怕难以保证他的安全。对此,白求恩语气坚定地回应:"我来中国,不是为了享受,需要照顾的是伤员,不是我!"毛主席被他的决心打动,第二天便批准了他的请求,派他前往陕北前线医院工作。就这样,怀着一腔热血,白求恩奔赴了抗日战争最前沿,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救死扶伤生涯。 白求恩来到前线后,才真正意识到中国军队医疗条件的匮乏。战时物资短缺,医疗器械、药品等都十分有限。然而伤员却源源不断地送来,仅他到来的头几天,就有175位伤员等待手术。 他和护士们不分昼夜地工作,利用仅有的医疗资源,尽一切努力抢救每一位伤员的生命。战地医院条件简陋,缺乏麻醉剂,伤员在手术时都清醒着,但在白求恩的安抚下,他们咬紧牙关,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白求恩以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大爱,感动了所有人。 白求恩常与一位年轻的八路军战士并肩作战。这个战士曾负伤被俘,又侥幸逃脱。白求恩为他治疗伤口时,两人渐渐成了朋友。战士向白求恩讲述自己的故事,表达了对他的敬佩之情。而白求恩也从这位战士身上,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军民抗战的不易。这段友谊,成为白求恩在中国宝贵的记忆。 连日的高强度工作,让白求恩的身体亮起了红灯。一次手术中,他意外感染上了细菌。尽管高烧不退,他仍坚持为伤员做手术,丝毫不肯懈怠。手术台上,他已是满头大汗,护士们劝他休息,他却说:"伤员们更需要医生,我怎能在这个时候倒下?"就这样,白求恩带病坚持工作,直到最后一刻。 1939年11月初的一天,白求恩终于支撑不住,倒在了手术台旁。即便是弥留之际,他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职责,只恨自己不能再为抗日战争尽更多心力。他强撑着最后的力气,给聂荣臻将军写下遗书,字里行间饱含着他的牵挂与不舍。 在遗书中,白求恩满怀歉意地表达了自己的遗憾,他本想重返前线继续战斗,但如今已是强弩之末,生命之火即将熄灭。在这世上,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前妻弗朗西斯。往事历历在目,纵然两人的婚姻无疾而终,但这个曾与他共度患难的女子,始终在他心中占据着特殊位置。临别在即,他唯一的请求,就是希望聂荣臻能从抗日战争的捐款中,拨出一部分接济弗朗西斯,让她的生活得到保障。 读着遗书,聂荣臻已是泪流满面。1939年11月12日,当白求恩向聂荣臻提出这一请求时,他已是弥留之际。而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心中装着的还是他热爱的中国人民,和他难忘的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