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战败后,李自成到底犯了什么战略失误,才导致他一年丢掉整个北方的? 李自成

史珍香聊史 2024-09-16 13:37:47

山海关战败后,李自成到底犯了什么战略失误,才导致他一年丢掉整个北方的?

李自成的关键性错误不是山海关之后形成的,而是之前形成的,但山海关之后的错误也确实不少。

李自成在山海关战败之前的主要错误是没有充分建设军队和政权,在实力不足以击败或遏制满清时就仓促进入北京,不但逼死了死守北方战线的崇祯,而且还促成了八旗和明末边军的合流。这是决定性的战略错误,但不是本文重点。

山海关战败后,李自成可谓众矢之的,败亡概率高达九成半以上。此时,他最大的历史意义不是成为明末的朱元璋,而是尽力做明末的刘福通。也就是说,他努力延续的应当是大顺政权的生命或汉地政权的生命,而不是他个人的生命。

此时,他犯下的错误包括:

一,精神层面,基本上已经被彻底打垮

没有坚定的争夺天下信念,没有为自己战略失误埋单的勇气,反而充斥了恐满心理和流寇习性,导致他不敢打必死之战,不敢死地求生,而是一再找到逃亡的借口。这是导致他连续失误的深层次原因。逃亡借口总是很好找,但坚守阵地的原因永远只有一个:那是博取胜利希望的必须。

二,认知层面,到死都没有纠正对战略问题的错误认识

李自成错误的以为要坚持流动作战的老习惯老经验老路线,稍微遇挫就坚持认为逃到南方才是正确的决策 。

但实际上,这完全是错误的。

要抵抗满清,就必须立足于北方,而不是南方。主要原因有二,

1,明末强军基本都集中在北方,陕西和宣大等地更是汉族的优良兵员地,华北四省加上西北,更是中国军政板块的主体。一旦被满清整合华北西北,它必将掌握绝对的军事力量优势,这不是南方任何政权可以抵挡的。一旦辽阔的北方被新生政权统一,任李自成逃到天涯海角都是必然败亡的下场。

2,八旗军队的机动性太强,哪怕顺军快速逃到南方,也不可能获得足够的经营时间,甚至连追赃烤饷的时间都不够。逃命途中,机动劣势的顺军必然遭到攻击,实力下降会更快。真实历史上,轻松攻克关中的多铎先李自成一步抵达江南,轻松追击顺军的阿济格也先李自成一步抵达江西,拦住李自成的去路。所以,顺军逃到南方就有所谓的喘息之机,仅仅是李自成等人的一厢情愿而已。

所以必须打,而且是在北方打,还要打到底。这是大顺集团唯一的生机和胜机所在。

三,战略布置层面,山西的丢失勉强可以理解,但轻易放弃陕西不应原谅

要立足北方抵抗满清,山西就是关键,但由于前期的布置失误和客观情势,山西确实很难守。加上距离北京太近,处于满清进攻强点,时间又太紧,导致很多问题难以解决,难度太大。

这是由于之前布置的错误导致的,但世上没有后悔药。

不过,李自成仍有机会在关中重创满清,为大顺政权争取一线生机,关键就是要有守城搏命的意志,要敢拿命去死守关中。

哪怕潼关和陕北相继失败,只要李自成在关中顶住满清围攻半年至一年,天下局势恐怕会有重大变化。南明,大西,以及大顺在湖北甘肃等地的分支等势力都有了从容组织的时间,各地投降的军阀和官绅,乃至外藩蒙古和八旗集团自己的心理都会发生微妙变化,甚至“得尺则尺,得寸则寸”想法会成为满清贵族阶层的主流认识,满清的压力会暴增。

虽然如此,李自成很难笑到最后,但也远远好过以流寇的身份而死。

顺军能否在关中坚守一年?西安城防坚固,城内粮食不缺(反倒是清军缺粮,而且距离遥远,补给不便),顺军在陕西也有12万以上的兵马,加上汉中、湖北、宁夏等地顺军部将的响应和支援,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正确的策略,李自成没理由混得连姜镶都不如。

四,陕西战役的布置层面,过于重视有生力量的保存和潼关防御的心理作用,不敢坚决打到底

获得了红衣大炮的满清大军确实是最强的,正面无解。但是否一定无法以自己重创换其中创?是否一定没办法调动敌军,令重炮部队与步骑分割?是否一定没有办法依托城防工事,消耗其锐气?答案都是未必。因为大同确实守了一年多,张献忠也堂堂正正的在野战中也打得豪格狼狈不堪。

此战,李自成正确的策略应当是:首先在陕北和潼关地区逐次抵抗,不指望御敌于国门之外,但一定要消耗满清锐气。同时,集结重兵在关中地区同满清决战于西安城,还要将李过、高一功、李来亨等年轻而可靠的将领派到湖北、河南、汉中、宁夏甘肃等地。一方面是从外围征集兵员救援关中或骚扰等,另一方面也保存革命火种,坚决同满清打到底!

只要大顺仍然站在抵抗满清第一线,只要各地仍有人打着大顺的旗号在战斗,那么大顺军政集团的威望和凝聚力就不会丢光。李自成个人的死亡是很可能的,但无论如何大顺政权都有一线生机。

若侥幸获胜,则趁势反推河南和山西,同满清在山西拉锯,大顺就满盘皆活。当然,这很难,但哪怕李自成惨败,也不会比历史上死得更早。反而是满清若在关中被拖一年,实力就会被明显消耗,各地军阀和士兵的心理也会发生变化,南方的大西和南明都有了更多的时间以备战。如此,明末的历史就有巨大的变数

0 阅读: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