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夏天,有个人一顿饭吃掉曹德旺一斤大米,当时曹德旺一天才8两粮票,这一顿

雪萍看这个好的 2024-09-19 11:50:34

1973年夏天,有个人一顿饭吃掉曹德旺一斤大米,当时曹德旺一天才8两粮票,这一顿吃掉了他一天多的粮食,这个人就是是曹德旺的伯乐,让他赚到第一桶金的人。 曹德旺正坐在树荫下乘凉。这时,一个大约五十岁的男子出现在他的视野中。这名男子衣着破旧,满身尘土,显然经过了长途跋涉。他走近曹德旺,用微弱的声音问道:“老乡,可以借一下水桶吗?”听到熟悉的福州方言,曹德旺感到亲切,便用福州土话回应道:“你很口渴吗?要喝水?”这一句家乡话瞬间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 这位老者疲惫地说道:“是呀!赶了三天的路,实在太渴了。”曹德旺担心水井里的水含有吸血虫,便主动提出:“水井里的水不能喝,我这里有凉茶,在屋子里,你等一下。”说完,他迅速返回宿舍,取来一瓶凉茶递给老者。没想到,这位老者一口气喝光了整瓶凉茶。 这位老者名叫王以晃,他问曹德旺:“你能留我吃晚饭吗?我一顿能吃掉一斤米饭,你这儿有酒吗?”面对这样一个“贪吃”的请求,大多数人可能会拒绝,但曹德旺却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当时,曹德旺每天仅有八两粮票,而这一顿饭就吃掉了他一天多的粮食。他不仅为王以晃准备了一顿丰盛的饭菜,还特意向农场书记借了些酒。王以晃对这一顿饭感到非常满意。 随着时间的流逝,转眼间到了元旦。由于年底农场的工作繁忙,场长不允许员工放假回家,曹德旺只得留在农场继续工作。然而,就在农历腊月二十八这天,王以晃再次出现在曹德旺面前。这一次,他穿着整洁的中山装,看起来像个干部。他对曹德旺说:“不是说明年来跟我干吗?走吧,一起辞职,我们回家过年。” 就这样,曹德旺离开了大洋农场,回到了家中。看到王以晃送来的丰盛年货,曹德旺对自己的决定感到更加坚定。大年初五早晨,曹德旺来到了馆头山兜农场报到,并受到了王以晃的热情接待。王以晃还为他量身定制了一套合身的工作服,这让曹德旺十分感动。 刚开始从事销售工作的曹德旺并不适应,业绩也不理想。但是,王以晃并没有放弃他,反而不顾他人的眼光,给了他一笔一万块钱的奖励。这笔钱既是对他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一种鼓励。正是这份信任和支持,增强了曹德旺的信心,让他不再计较个人得失,而是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曹德旺在王以晃的指导下逐渐掌握了销售技巧,口才和见识都得到了提升。他的胆量也越来越大,敢于放手去做。在第二年,曹德旺的销售额大幅提升,赚到了三万元。到了第三年,他又赚了三万元。当时的最大面值是十元,而他赚到的钱已经多到需要用厚厚的纸币堆满床板。这些钱是曹德旺从未想过的,他不敢告诉别人自己很有钱,只是暗自欢喜,因为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王以晃不仅是曹德旺的伯乐,更是他人生道路上的导师。如果不是后来发生的两件事,曹德旺或许不会那么早离开农场。有一次,曹德旺带着几个领导干部的孩子去明溪县卖果树苗。不料,刚到目的地就遭遇了暴雨,加上当地传言即将发生地震,这些孩子们慌忙收拾行李逃离了明溪县。留下了近三十万株果树苗无人看管,价值几万元。曹德旺试图说服他们留下,但没有人愿意冒这个险。最终,曹德旺独自守了一晚,确保树苗安然无恙。第二天,天气好转后,他迅速将树苗全部卖出。 当曹德旺带着几万元现金回到农场并向领导汇报时,他希望对这些孩子的行为进行追责。但领导却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此事,认为这些只是孩子,既然树苗没有损失,就不必追究责任。这让曹德旺认识到,一个没有原则和纪律的组织是没有前途的。于是,他找到王以晃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并决定辞职,但承诺会妥善安排好手头的工作。 1980年,曹德旺收到了一封简短的信,信中写道:“老曹,恭喜你,你的玻璃厂办起来了,我为你高兴。但我得了肝癌晚期,时间不多了,我很想见你一面。”读完信后,曹德旺立即包了一辆车赶到王以晃的家。只见昔日健壮的王以晃因病痛折磨而变得虚弱不堪。见面时,王以晃担心疾病会传染,让曹德旺不要靠近。但曹德旺表示从未听说过肝癌会传染。 两人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彼此分享了多年的思念与感受。王以晃还拜托曹德旺帮忙操办儿子的婚礼。曹德旺亲自上门提亲,并动员王以晃的老朋友前来参加婚礼,圆满解决了婚礼的问题。这让王以晃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没有任何遗憾。 曹德旺感慨地说:“我要为社会做一点贡献,不能成为国家的负担。当你一心想着赚钱时,可能赚不到钱;而当你解决了问题,钱自然会来。”正是这种理念推动着他不断前行,坚持慈善事业。他认为,大善在于治国,小善在于施恩,而慈善则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则。 《心若菩提》这部自传记录了曹德旺四十多年来的心路历程,总结了他在一次次挫折中站起来的经验。他希望通过这本书,鼓励那些正在追逐梦想的人们。曹德旺的故事告诉我们,一次小小的善举,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而挫折则是磨练心智的最佳方式。如你需要了解书籍,点击下方链接。 【励志书】}心若菩提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