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批判》的批判

鲁鲁评文化 2024-11-18 11:59:05

《莫言批判》的批判

原创 潘璋荣

《莫言批判》基本上算是一本“学术”批评性质的评论集子。说它基本上,是因为这里面也有个别的少量“非文学”评论的因素。譬如“政治评论”。不过绝大多数还是属于文学评论的范畴。

它是李斌、程桂婷两人编写的。它汇集了全国40位学者和专家文学评论。读了他们的作品,感觉绝大多数还是颇有专业色彩的。应该说他们总体上代表了我国文学评论的一流水平。

读了这些文章,我觉得其中印象特别深的富有代表性的有李建军、张涛甫、 罗慧林、王干、阎浩岗、邓晓芒、王金城教授等。

就这些作品的态度和观点倾向看,总体感觉是以批评为主。也就是以“挑刺”为主。也就是侧重阐述莫言作品有些缺点、不足和失误。这大约也是这本书叫《莫言批判》的原因所在。

就本书的内容概括起来说,就作者们莫言作品的批评角度看:有写作方法角度、人性的角度、道德的角度、思想的角度、政治的角度、文化的角度、哲学的角度。

就写作方法角度的批评看,论者们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过于重视感觉的描写(李建军称之为“感觉主义”和“感觉的泛滥”)、过度重视细节的描写(罗慧林的“细节肥大症”是其专业化表达)、写作上毫无节制、“反着写”的偏颇、“失败的书信体”表现方式、人物塑造和情节描写淡化、人物个性不突出。

就人性角度的批评看,论者们主要批评莫言丑化母亲、丑化或者歧视女性。其中特别《丰乳肥臀》中的上官鲁氏,跟七个男人生下八女一男的九个儿女,是特别让很多论者狠批猛斥的。认为这是丑化母亲和侮辱女性的无可辩驳的铁证。

就道德角度看,论者主要批评莫言的作品,缺乏人类美好道德情操的表现与歌颂,过多的描写了人类的非道德、甚至不道德的行为、“对欲望的过度渲染与夸张”(周景雷语)、“喜欢嘲弄道德”(毛琴霞语)。

就思想角度看,论证普遍认为莫言的作品是“没有思想”的,或者就是思想“缺乏深度”的作品。并认为读了莫言的作品会“一无所获”。

从政治的角度批的,认为莫言的文章“美化日军”“丑化八路军”和“丑化共产党干部”,过多的描写了共产党领导下的“阴暗面”。

从文化与审美的角度看,论者们认为莫言作品对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史”的叙述“总5体失真”(唐韧语)、“反文化的失败”(王干语)”、“沉溺审丑的残忍和赘述”和“取媚世俗”(王刚语)、“走向原始艺术的创作之途”(周景雷语)。李建军教授从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语言文化与中国文学巨大差异的对比分析,指出这种评奖对中国文学的评价没法适应中国文学的特点的角度,也是一种对莫言作品质量的一种文化性的否定意向的评判。

从哲学层面,如梅琼林教授在《对立与虚无》一文中,说“莫言悖论结构的对立是形式,虚无才是本质……他的作品不是一种深度作品。作者对自然永恒性与事件客观性的膜拜使其感觉极度偏离理性,而趋向于理性之外的(或观念之外的)原态事项。”“这是典型的虚无主义思维方式:自然事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的存在在自然事件与客观进程中被取缔。”莫言的作品中多是“理性的虚无主义”,他试图构建“自然主义建筑”。他批评莫言“忽视了理性的威力”。无独有偶,杨联芬教授也认为“莫言需要的远不是形式缺陷的补救,而是理性的关注。”蒋泥教授认为“莫言的长篇小说很难具备太多思考的品性,缺乏那种永远无解的、形而上的悲剧精神。”

本书除了以批评为主的文章之外,本书中也有以表扬为主的文章。如邓晓芒教授《乳恋的痴狂》,此文实际侧重肯定莫言《丰乳肥臀》在写作上巨大成绩与造诣。如他在文末总结说:

他把寻根文学再往前引申了一小步,立刻揭开了一个骇人的真理:国民内在的灵魂、特别是男人内在的灵魂中,往往都有一个上官金童,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婴儿,在渴望着母亲的拥抱和安抚,在向往着不负责任的“自由”和解脱。他做到了一个“寻根文学家”所可能做到的极限,他是第一个敢于自我否定的寻根文学家。他向当代思想者提出了建立自己精神上的反思机制、真正长大成人、拥有独立的自由意志的任务。

张涛甫教授《莫言热背后的冷思考》实际也是对莫言持明显肯定态度的学者。因为他全文中除了说到莫言“为我们文化GDP做出了如此卓越的贡献”,肯定了莫言的“清澈理性”。然后他幽默地批评了我们社会上弥漫的“同胞们的非理性”。然后他客观的提出一系列值得大家思考和探究的文学话题与课题,也高屋建瓴的分析和阐明了文学的处境。通观全文,实际上张教授较为含蓄的肯定了莫言“文学极地生存的非常时期”为我国当代文学做出的难能可贵的成绩。

对于《莫言批判》中提出来的对莫言作品甚至对莫言这个人的现实言行种种批评意见,我想简单评价一下。首先应该肯定这些批评都是善意,态度是诚恳的。而且看起来都有一定的道理。

不过我同时几乎对这所有的批评意见都存有疑虑:因为我觉得这所有的批评意见,都是建立在“经验”与“习惯”的基础之上的。这个“经验”与“习惯”,既是指历来流行的作品所显示出来作品的本身的“经验”与“习惯”(即作品流行的特色),也是指每个文学评论者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形成的“阅读经验”和“阅读习惯”。

举例说,当罗慧林说莫言作品中存在较为严重的“细节肥大症”的时候,这到底罗慧林自己阅读经验和习惯的固化和僵化带来的对莫言富有创意的特别丰富的细节描写不适应?还是莫言的细节描写本身过分了?

就拿我自己阅读莫言的作品的经验和体味看。我最初读莫言作品时,也感觉有点不适应,好像他的“细节刻画太啰嗦太冗长”。当然我并不知道“细节肥大症”这个时髦的或者专业的文学评价术语。可是后来我读莫言作品读多了,我就越来适应他这种“冗长的细节描写”。而且我认为他的了不起,可能就在他这个过人的“细节描写”。至少这是他作品的闪光点与特点。

当然,对莫言的细节描写,你必须以冷静的欣赏的态度去看。如果你急于故事情节的推进,你就会很反感他的丰富的细节描写。

大家知道,《红楼梦》是我国文学界普遍推崇的古典文学精品。可是当我说到有人说莫言作品患了“细节肥大症”的时候,有位文学界的朋友马上说“《红楼梦》细节肥大症最厉害”。果真如此,那“细节肥大症”还算一个创作“缺陷”吗?

所以对莫言的各种“缺点”和“失误”的批评,我认为它们本身也值得批评和怀疑的。实际上莫言的所有“缺点”都可以从“细节肥大症”这个“点”上去解剖和辨析。

诸如批评莫言的作品“没思想”“没深度”“没理性”“没道德”,实际上莫言作品的思想、理性、道德、深度几乎全都体现在细节中。它不像传统流行的作品,直接明白地叙述一些思想、理性与道德。它将这些全都熔铸在色彩斑斓、诙谐幽默、冷热交替、五味杂陈的细节中。

读莫言的作品需要读者对细节有敏锐的感知力。读者要善于从莫言作品的丰富的诗意的细节中,去体味莫言作品所要表达的复杂的感情、思想与理性。

当然,我也并不认为莫言的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证明他的作品是我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顶峰”。更不会认为他的作品因为获得了诺奖就完美无缺就可以免于批评。只不过,我觉得《莫言批判》并不能坐实莫言作品存在书中所指出的种种缺点和不足。

不过值得补充的是,我对《莫言批判》的作者们都怀有诚挚的敬意。他们基本都是一些真诚的莫言作品的阅读者和批评者,也是文学殿堂的真诚的守护者。

0 阅读:69
评论列表
  • 2025-01-02 17:43

    一堆蹭莫言热度的垃圾[呲牙笑][呲牙笑]

  • 2024-12-03 10:02

    它美爹倭寇爹阴暗面它不敢提

  • 2024-12-03 10:02

    它美爹倭寇爹阴暗面它不敢提一个字

  • 2024-12-24 14:14

    中国现代问题都提不到点子上,这些文学有什么用,糟蹋而已。资本洗脑下女的完全把家庭观念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