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渊的大智慧,深谋远虑而不锋芒毕露。 在隋末农民起义遍地爆发的时候,隋王朝内部已经分崩离析,很多地方实力派乘机割据一方,称王称帝。李渊虽然野心勃勃,想要取隋炀帝而代之,但却不露声色,表面上还坚持与隋炀帝保持君臣关系。他不像薛举、李轨那样,割据一方,匆忙称帝;也不像刘武周、梁师都那样,依靠突厥,屡次举兵南下,以攻为守,巩固自己的地盘。 和农民起义军比较,既不像窦建德那样,仅占据河北一带,不再进取,发展力量;也不像瓦岗军那样,与隋军激战于中原,强攻东都,最后与隋军两败俱伤。更不像萧铣那样,信安于长江中游,不敢问鼎中原;又不像王世充那样,既无雄心大志,又被瓦岗军围困于洛阳,不能向四周发展。 他避开强大农民军的锋芒,运用以战求和的手段,既取得了突厥的支持,解除了后顾之忧,同时也不让突厥大军南下;以免使自己受制于突厥,不便按照自己的愿望行动。他认为长安是隋的都城,在政治上很有影响,关中的农民起义军分散,而且力量不强,隋军在关中的力量也较薄弱。因此,他从太原起兵,长驱南下,直到长安。在进军途中,他妥善地处理了和李密的关系。例如,李密杀了翟让以后,踌躇满志,得意忘形,要李渊尊他为盟主,共同推翻隋朝。李渊抓住了李密的弱点,用“卑辞推奖以骄其志”的手段,麻痹李密,松懈其斗志,使其牵制东都的隋军,以便自己顺利向长安进军,以收渔人之利。 到了长安,立隋代王侑为皇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实际上这是在为做皇帝进行准备。但是,他又不立即做皇帝,而是在隋炀帝被宇文化及缢杀以后,又在群僚们的督促之下才登上皇帝的宝座。显然,这比宇文化及于穷途末路称帝,王世充直接逼越王侗让位称帝都高明得多。一来,他不像字文化及那样落个篡权弑君的罪名,也不同于杨玄感、李密,被视为背君之逆臣,而是名正言顺地做了皇帝。只有政治眼光远大的人才能如此名利双收。在当时的情况下,虽然称王称帝者不少,但最有能力成为全中国的皇帝者,只有唐高祖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