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传遍全网的文章,其实都是我写的

情感老梁 2024-09-26 18:26:40
今年9月,是我以“梁州”这个笔名写作的第三年。 因为入行太晚错过了红利期,开设微博那两个月,常常有朋友戏谑我是冷启动奇迹,要是早生两年就好了。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在成为“梁州”以前,我已经走过另一条路了,只是走不通。 国内的各类创作奖项——从市到省,再到港澳的提名获奖,我在18岁以前拿过不下十个。传统的媒体,小到市级报刊,大到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字数加起来也超过10万。 18岁那年,我完稿了晏几道的传记,全书12万字。从神宗熙宁七年的东京开封府写起,一直写到黄庭坚惜别小山为《小山词》做序,列举晏几道生平四大痴绝处。 但这远远不够。 身为传统作者,要从书页的背后走到大众眼前,是一条极为漫长的道路。 我从很早开始就知道,我并不是天赋型的创作者。于我而言最幸运的事,大概就是我能够一直拥有“努力”写作的环境。那些正向的无论是物质亦或精神的反馈,都使得我在过去的这些年里与写作的关系愈来愈近。以至于今日的我,可以在模仿着成为写作者的过程里公开发表一些真正想写的片段。 这是一种微妙的、动态的平衡。它很珍贵。 过去这几年,每当看到有读者朋友问我“你是否更倾向于纯粹的非商业化的创作?”时,我总会给出否定的答案。语言是有立场的,无论你如何躲藏,如何坚持自我,它始终在选择它指向的受众。在一些时刻,特立独行同样是在讨好部分受众。 任何经久流传的载体,必定是经由市场检验过的作品。或许有些作者生来则拥有改变市场与大众喜好的能力,但很显然,我并不是。大学时我第一次读到马尔克斯在二十岁出头时写下的短篇集,惊为天人。那样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从未降临在我身上过。 做自己这三个字,在许多时刻都是一种异常奢侈的表达,大多数时刻我们能做的只是寻找一种动态的平衡。在说想说的话的同时让更多人看见,由此产生更多的共鸣。 来人间这一趟,我只想在我有限的人生中反复计算,寻找自我的最优解。如果一条路走不通,就换一条走。 因为在生命的体验之外,一切都是随机的。 女性力量

0 阅读:0

评论列表

zhangfeiyu

zhangfeiyu

2024-10-08 14:17

哇,我现在才在红薯刷到你

单身喵⊙ω⊙

单身喵⊙ω⊙

2024-10-08 15:02

这是不是刚上大学时候的照片呀!好像很少看到州的刘海照

lily

lily

2024-10-08 14:36

唔,看了截图里面放的文字,都很好欸,关注老师,期待您更多更好的作品

情感老梁

情感老梁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