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蓝釉白龙纹折沿盘,国内唯一一件

坚持走路 2024-10-01 12:35:05
P1-4,元 蓝釉白龙纹折沿盘,故宫 P5-6,元 蓝釉留白龙纹盘,大英博物馆 【蓝釉白龙纹折沿盘】 元 盘折沿,浅腹,平底。内、外施蓝釉,外底无釉。 内底坦平,在蓝釉地上以白色泥料塑贴一条矫健的白龙。龙细颈,三爪,作昂首翻腾状。 这种元代蓝釉白龙纹盘属于酒盏托盘,与之配套的还应有一件酒杯,惜已遗失。 目前见诸发表的这种盘共有4件,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以外,日本出光美术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和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各收藏一件。 此盘属于高温钴蓝釉瓷器。高温钴蓝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窑的新品种之一,它是明代霁蓝釉的前身。 元代蓝釉器装饰方法有描金和用白泥堆贴龙、飞凤、海马纹等。饰有白龙纹的蓝釉器仅见于梅瓶和盘。 在中国古代陶瓷文明之路,蓝釉出现得几近最晚,唐代之前没有丝毫蓝色的釉彩迹象。从烧造的偶然性上讲,蓝色的出现极有可能,但工匠们没有意识要开掘蓝釉产品,所以直至唐早期,唐三彩的出现才让蓝釉谨慎登场。 蓝釉的出现应该与思想解放有关,大唐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使蓝釉出现时既抢了风头,又不喧宾夺主。在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队伍中,蓝釉姗姗来迟,踩着迟疑的脚步,缓慢地挤进这支队伍,希望与之同行;但蓝色实在太个别了,文学赋予它的社会角色很难轻易改变,尤其近乎黑的蓝色,带给社会的信息多为不祥,“身色皆蓝淀,情田尽虎狼”(《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 但历史的神奇就在于变化千变万化,令人始料不及,蓝釉的出现正是这样。 唐代蓝釉为唐三彩仅见。三彩的主色调为黄绿白,蓝与黑少见。尤其以单色形式表现,黄绿白居多。初唐的早期三彩似乎还没意识到复色的表现能力,总是一板一眼地循规蹈矩,黄就是黄,绿就是绿,蓝就是蓝。 三彩之蓝釉开钴料呈色之先河。几百年后的元代蓝釉其呈色原理不过如此,并无新意。这是一种真正意义的蓝釉,色度饱和,充满了幻想。与先前汉文化所能接受的任何颜色都不同。这种梦幻般的蓝色后被文人命名为霁蓝,霁的本义按《说文》解释:雨止也。即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是一种透亮的感觉,并不是颜色。 以钴为呈色剂,让陶瓷呈现诱人的蓝色显然不是传统文化的常规审美。这种与中国传统审美大相径庭的蓝色一定获得了某种启示。文化基因的突变从不会自身发出,往往受到外来文化侵入式的改良,从此焕然一新。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