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徐志摩飞机出事去世,金庸家只让他一个七岁的小孩去送葬。虽然是个丧事,

喷火龙说史 2024-10-03 22:53:52

1931年,徐志摩飞机出事去世,金庸家只让他一个七岁的小孩去送葬。虽然是个丧事,但那天金庸却感觉像是高门贵族皇家宗亲一样地吃饭。后来,他对徐家赞不绝口,说他们家真是豪门大户……

年仅七岁的金庸(查良镛)站在拥挤的送葬队伍中,身处在一个他未曾理解的世界里。他望向四周,人们低声交谈、哀伤流露,气氛凝重。

可奇怪的是,在这场以送别中国现代文学巨匠徐志摩的葬礼上,金庸感受到的并非完全的悲伤,相反,一种隆重的仪式感和细致的待客礼仪令他印象深刻。

尽管那时他尚未明白徐志摩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也未完全理解死亡的意义,但小小的他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特别是那天的午餐,金庸永远记住了自己是如何在一场丧礼中却像皇家贵族般享用了豪华的餐食。这种反差使他久久回味。

他后来回忆道:“那时候,我还是个小孩子,虽然参加的是丧事,但我并没有感受到过度的悲痛,反倒是家中安排的饭食让我感到自己仿佛走进了皇家宗亲的殿堂。”

这是一个孩子的记忆,充满了童趣,也带着深深的文化烙印。然而,这段记忆,随着金庸日后成长和他对历史的深入了解,变得更加立体而丰富。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不幸去世,这场灾难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悲剧。作为民国时期的一位诗人、散文家,徐志摩的浪漫主义文学影响了几代人,他的诗歌作品尤其充满了对自由、爱与美的向往。

徐志摩的葬礼规格极高,出席的人不乏当时文坛的顶尖人物,查良镛家与徐家颇有交情,因此派了家族中的唯一男孩,七岁的查良镛代表家族前往。这次葬礼对他影响深远,尽管在彼时他未能意识到徐志摩的文学地位,但这场隆重的葬礼和那天的经历却深深镌刻在他心中。

徐志摩与查家的联系还不仅仅是文学的纽带。徐志摩所在的家族也是当时浙江的一个著名大户,而查家作为商贾世家,虽然不像徐家般与文坛有深厚交集,但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是那个时代上层社会之间复杂而微妙的社交网络的一部分。

葬礼当天,查良镛孤身一人出席。他感受到周围的氛围不似平常的送别,更多的是一种严肃而隆重的仪式感。葬礼后的宴会让他吃惊不已:丰盛的菜肴,整齐有序的侍从,一切都精致无比,令他联想到了历史书中描绘的王公贵族的生活。

回忆起那个场景时,金庸用了“皇家宗亲”一词来形容。他说道:“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如此隆重的葬礼,虽然气氛肃穆,但徐家待客的礼节和精致的饭食,让我仿佛置身于皇家宴会中。”这种文化的冲击与视觉的震撼深刻影响了小小的查良镛。

从此以后,金庸对徐家有了极高的评价。他形容徐家是“真正的豪门大户”,不仅指他们的财富和地位,还包括家风和文化的传承。这种大气与细致的结合,让徐家成为了金庸心目中的豪门典范。 徐志摩的悲剧与浪漫主义

而葬礼的主角,徐志摩的命运则是另一番传奇。徐志摩的突然去世震惊了整个文化圈,他的一生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追求自由,崇尚爱情,反对封建礼教,倡导新文学运动。在他与林徽因、陆小曼之间的感情纠葛中,徐志摩展示了他对理想爱情的执着追求。

徐志摩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与张幼仪的婚姻在一场思想冲突中破裂,随后,他与林徽因的爱情无疾而终,直到遇见了陆小曼。他们的结合曾被外界所诟病,但在徐志摩看来,爱情是超越世俗的追求,他愿意为此付出一切。

然而,正是在他前往北平讲学的途中,命运无情地中断了他的生命。飞机失事的那一刻,诗人徐志摩的生命也如他的诗句般陨落,留下了无数未完成的梦想与遗憾。

几十年后,金庸回忆起那次葬礼时,徐家的豪门大户气派依然历历在目,随着他的成长,他对豪门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金庸自己成为了中国最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中频频出现豪门世家、权力斗争的描写,而这些创作灵感或许正是来自于他早年的这次经历。

金庸曾表示:“徐志摩的诗歌和他追求自由与爱情的精神,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虽然我不写诗,但我所描绘的江湖中,那些侠客追求正义、自由与理想的精神,其实与徐志摩的浪漫主义精神是相通的。”

徐志摩的葬礼不仅是金庸文学创作的一次重要启蒙,也促使他思考人与命运、自由与爱情之间的关系。在金庸的小说中,英雄们面对的抉择和他们的命运常常交织在一起,正如徐志摩在追寻爱情与自由的道路上所经历的那样。

这场葬礼仿佛是一场命运的预示——徐志摩的离世,成就了金庸内心深处对于浪漫与自由的初步理解。而金庸在葬礼上感受到的“豪门气派”,也成为他日后小说中家族、门派、权力斗争的重要元素。

或许在当时,年幼的查良镛还未意识到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位举世闻名的作家,但这次葬礼确实为他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某种基础。徐志摩的浪漫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金庸的心中,尽管两人的文学风格和领域迥异,但自由与理想的追求,贯穿于他们的作品和人生中。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