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进电影院,却隐约看到了中国电影现在的“无奈”和“迷失”! “十一”假期,好不容易有时间了,真的想看场电影,上一场电影还是在过年前,中间再没去过,这一次来到影院,是冲着《794局》去的,进了场发现没多少人,小孩子比较多,看完之后,无所谓好坏,再联系年前看的《抓娃娃》,心里没有一点儿波澜,可能年岁相对大一些,这些都不是我们想看的电影,也可能是欣赏水平不高,看完后,一门电影院的门,就想不起剧情了,电影院的噪杂掩饰不了中国电影的隐忧,像现在的天气一样,越来越冷,什么原因呢? 记得网上非常流行这么一句话,“我进电影院是找乐的,不是去哭的”,就是这么个情绪,主导了很多的电影人。冲着生活变好了,欣赏多样化的需求,电影院里早年出现了贺岁片,那是一个一片笑声时代,有它的时代特点,但在笑声里,很多电影还是展现了笑中带泪的一面,看后还能让人对里面的镜头深有感触,那是一个电影欣欣向荣的时代,从电影的镜头里还是能找到那股子劲。 可现在的电影呢?好的作品少之又少,一年比一年少,那些搞笑的电影充斥着屏幕,看一看现在票房前几位的电影明星就知道,那些电影学院正经毕业的,好像都不能在前排座,这其实本身就说明了问题。电影是娱乐不错,但是电影更可能激发情感,洞察社会现象。可现在呢,粉丝把中国电影“捧”起来,也是粉丝把中国电影狠狠拍在了沙滩上。 另一方面,那些有才有深度的大导演,因为市场的原因,只能拍迎合市场,迎合粉丝的作品,你可以看到,很多电影都是众明星去拱着一个流量明星,在粉丝经济面前,电影人大部集体低下了头,结果是什么呢?中国电影被搞笑娱乐弄得面目全非,好像已经找不到自我了,这一点,从拍出来的电影就可以深深感知到。 有人说,周星驰拍了很多的“无厘头”电影,那不都是搞笑的吗?可你想过没有,周星驰留下来的那些经典影片,哪一部不是笑中带泪的作品呢?他的搞笑也是一种表面,很多能让人看出人性的一面,可我们再看看现在的搞笑电影,是的,在电影院,你笑了!出了电影院,别人可能会问你笑啥呢?你可能立马就傻了!你好像在电影院被人挠了痒,事后什么都没有留下! 中国没有好的电影导演吗?肯定是有的!可眼下的电影市场,每个电影导演非常想拍的那样的电影,估计都还存在于自己的内心,不敢轻易拍出来,原因就是市场,这其实是电影的一个悲哀。一部电影好看还好,不好看就挨批,批得让你抬不起头,里外不是人那种,这样的市场面前,就连一些名导演也“俗”了起来。 火了好几年的电影,为什么现在略显疲态,很简单,无营养的审美疲劳,大多数观众的观影要求就是,我到电影院,就是把看电影作为疲劳的宣泄,二个小时搞笑瞬间让自己放松,你不能让我难过,让我哭,让我有不适感,否则,我用票房处罚你,但是一个调性的电影看多了,人们就会想找不同的情感寄托代替,很显然,现在的电影还在“宠粉”之中,因为那是票房的保证。 有人拿电影在国外是不是获奖说事,说那些在国外拿奖的都是别有用心的电影,这种认识不敢苟同,如果一部电影的导演,确实是冲着拿国外的奖去拍的,那批评的对!如果一个导演是出于自己的内心,用心血用心去拍,反映社会现实的好作品,它在国外获了奖,只能说是实至名归,“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而不是用狭隘的心理看待现在的电影市场与电影导演们,否则,我们就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那电影还有什么前途可言? 今年好多本认为可以收到高票房的作品,都出现很大的反转,原因其实很多观众都看明白了,电影体裁的重复,形势的雷同,浅薄的搞笑,机械的苦难观,留于表面,一味的宠粉,拍着给年轻人看,可年轻人也会长大,电影决不能这样一直迎合市场,没了自己的生机与活力,那才是一种电影人都心里明白的“迷失”和“无奈”! 大浪淘沙,中国的电影人在徘徊中,在彷徨中,该是有所改变的时候了!#从国庆假期看文旅新趋势##陆川苗苗深挖《749局》细节##陆川回应《749局》争议:照单全收##电影杂谈#
花钱进电影院,却隐约看到了中国电影现在的“无奈”和“迷失”! “十一”假期,好
闻鸡晓读
2024-10-06 13:15:0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