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周总理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委托张樾丞负责篆刻开国大

冷暖聊事 2024-10-07 16:11:40

1949年,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周总理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委托张樾丞负责篆刻开国大印。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张樾丞在完成任务后,竟施展了一手绝技,为国印巧妙地“留边”,从而确保所有参与制作的工匠都无法接触到印样。 【消息源自:上观新闻:《开国大印,蕴有乾坤!毛主席亲选字体有何深意?》;澎湃新闻:《“开国大印”出自谁手?这一段精彩的故事,静安人你知道么?》】 1949年的春天,北京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而又兴奋的气息。新中国即将成立,各项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周恩来总理走进了位于北京市中心的荣宝斋。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委托一位名叫张樾丞的篆刻大师,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篆刻一枚庄严而神圣的开国大印。 “张先生,这次的任务非同小可。”周总理开门见山地说,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这位老艺术家的尊重和信任。“这枚印章将代表我们新中国的形象,必须做到尽善尽美。” 张樾丞静静地听着,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深知这份责任重大,不仅仅是一枚印章那么简单,它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期望和新中国的未来。 “总理放心,我定当竭尽全力。”张樾丞郑重地承诺道。 回到工作室,张樾丞开始了他的创作之旅。他翻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古代印章,希望能从中汲取灵感。经过无数次的推敲和修改,最终确定了设计方案。印章的文字采用了毛泽东主席亲选的字体,大气磅礴,充满了力量感。 在选择材质时,张樾丞独具匠心地选用了黄铜。这种材料不仅坚固耐用,而且色泽金黄,象征着政府的权威和信任。接下来是篆刻的过程,张樾丞全神贯注,每一刀每一划都力求完美。 就在即将完工之际,张樾丞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如何确保印章的安全性和独特性?毕竟,这么重要的国宝,不能有任何闪失。于是,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留边”。 所谓“留边”,就是在印章的四周留下一个细小的边框,这样所有的工匠在制作过程中都无法接触到印样。这个看似简单的小技巧,却体现了张樾丞的智慧和对新中国的忠诚。 当周总理再次来到荣宝斋,看到那枚精美绝伦的开国大印时,不禁赞叹不已。“张先生,您真是国之瑰宝啊!”周总理由衷地说道。 张樾丞微笑着,眼中闪烁着泪光。“这是我应该做的,能为新中国做点事情,是我一生的荣幸。”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开国大印被郑重地放置在国家的各个重要场合。每当它出现在人们面前,都会引起一阵阵惊叹和敬仰。而张樾丞的名字,也因为这枚印章,永远铭刻在了新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岁月流转,张樾丞的故事传遍了大江南北。他的技艺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如今,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过去,不禁感慨万千。正是有了像张樾丞这样的爱国艺术家,我们的国家才能在风雨中屹立不倒,不断前行。

0 阅读:1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