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北京香山的一位村民陈燕秀,在收拾自家的屋子时,意外的发现脱落的墙皮底

老闫聊史 2024-10-08 10:21:30

1971年,北京香山的一位村民陈燕秀,在收拾自家的屋子时,意外的发现脱落的墙皮底下,竟然有字。她忍不住好奇,便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墙皮都挂掉,没想到,墙皮底下的一整面墙,都写满了字!   当舒成勋的妻子发现这些字迹时,她迅速将丈夫舒成勋叫了回来,两人关上门,一同仔细查看墙上的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 作为一名退休的语文教师,舒成勋虽然对文字和书法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布局和风格让他深感困惑。   他开始试图辨认墙上的文字,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了一副对联,内容是:“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这段话让他陷入了深思,隐约中,他想起了这段对联的出处。   舒成勋开始回忆几年前在报纸上读到的一篇文章。文章讲述了一位名叫鄂比的人,他是清朝八旗子弟,同时也是曹雪芹的好友。   鄂比在曹雪芹穷困潦倒时曾经写下一副对联赠予他,以表慰藉。而这副对联的内容,正是舒成勋现在看到的这段文字。   这个发现让他十分震惊,他开始怀疑自己家里墙上的字迹可能与曹雪芹有关联。   想到此处,舒成勋决定采取行动。他首先将墙上的字用相机拍摄了下来,并联系了当地的红学专家团队前来进行鉴定。很快,专家们带着极大的兴趣赶到了舒成勋的家中。   面对墙上的文字,专家们一开始也是深感震撼,这些文字不仅有明显的章法,而且显示出深厚的书法功底。   经过仔细分析后,专家们给出的结论却令人失望——他们认为这些文字并非曹雪芹或他的朋友亲笔所写,而可能是后来某位无名文人模仿书写的。   这一结论无疑让舒成勋感到失望。毕竟,他最初的猜测是墙上的字与曹雪芹有直接联系。然而,尽管专家的判断非常权威,舒成勋仍然无法彻底相信这个结论。   特别是墙上的文字被用纸层细心保护的事实让他困惑不已。如果这些字真的没有什么特殊的价值,为什么要如此费心保护呢?   即使在这样的失望中,舒成勋依然坚持保留这些字迹。他的直觉告诉他,这面墙的背后一定隐藏着更深的故事。   接下来的几年中,舒成勋继续研究这面墙,甚至查阅了大量关于曹雪芹的文献,试图找到更多线索。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六年后。   1977年,一个年轻的红学爱好者张行在听说了舒成勋家的故事后,决定亲自前往探访。   张行来自一个有着深厚文化背景的家庭,他家中收藏有一对古书箱,这些书箱据说与曹雪芹有很深的渊源。   当张行来到舒成勋家,看到墙上的字时,他感到非常震撼,因为墙上的某些字迹与他家中的书箱上的落款“拙笔”一模一样。而“拙笔”这个落款,正是张行家中书箱的题款之一。   这个发现激起了张行的极大兴趣。他回家后仔细比对了书箱上的字迹,并确定这些字的笔法、风格与墙上的字迹相同。   张行意识到,这意味着墙上的文字极有可能出自曹雪芹的朋友之手。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点,张行联系了一位权威的笔迹鉴定专家。   专家们经过一番详细的笔迹比对,得出了令人震惊的结论:墙上的字迹确实有一部分是曹雪芹及其好友亲笔所写,尤其是那段对联,极有可能是鄂比为安慰曹雪芹所作。   这一结果不仅证明了舒成勋当初的直觉是正确的,也彻底改变了学术界对曹雪芹晚年生活足迹的认知。   这一发现不仅在红学研究界引起了轰动,也让舒成勋家的老宅成为了文物保护的重点。相关部门很快介入,对这所房子进行了全面修缮。   这座普通的村落老宅被改建为曹雪芹纪念馆,成为了《红楼梦》爱好者的朝圣之地。如今,舒成勋家门前的几棵古槐树依然静静伫立,仿佛在默默守护着这段被重新揭开的历史。   这段发现并不仅仅是一次偶然的历史重现。它提醒我们,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我们周围的细节中,只要我们保持好奇心和耐心,就可能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舒成勋和张行的故事告诉我们,哪怕是再普通的家庭,也可能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或许,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坚持与探索,才让我们有机会重新认识过去,理解曹雪芹和《红楼梦》背后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无论是舒成勋夫妇的无意发现,还是张行的孜孜不倦的研究,都为我们揭开了这段隐秘历史的一角。   这段历史背后的故事不仅丰富了红学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启示:真正的历史不一定总是藏在博物馆的陈列柜中,它可能就在你我身边,等待我们去发现。

0 阅读:509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