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榜”一案的根本原因是:南方官僚体系得知朱元璋身体不好,想把这件事办成祖制

爱吃凉历史 2024-10-10 00:00:53

“南北榜”一案的根本原因是: 南方官僚体系得知朱元璋身体不好,想把这件事办成祖制。以后科举只录用南方人,利用科举将权力牢牢掌握在南方利益集团手里。 中国历史上,不同地域之间的偏见和歧视现象屡见不鲜。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人与北方人之间的对立尤为明显。南方人士认为北方人缺乏礼仪教养,称其为“衣冠禽兽”;北方人则视南方人为“南蛮”,认为他们文明程度低下。 周朝时期,中原地区对周边国家持有明显的优越感。楚国因经济和文化发展滞后,被中原人称为“荆蛮”。许多讽刺寓言的主角都是楚国人,例如“画蛇添足”、“自相矛盾”、“买椟还珠”、“刻舟求剑”等,这些故事通过嘲笑楚国人的行为,说明当时的地域偏见。 同样地,宋国因其君主是殷商的后裔,受到其他诸侯国的歧视。许多寓言中的主人公都是宋国人,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长”、“宋人疑邻”等。这些故事通过贬低宋国人的形象,也是当时对他们的负面看法。 此外,商朝灭亡后,杞国被保留下来,负责祭祀夏朝的君主。由于其君主源自夏朝,其他诸侯对其持有轻视态度。人们熟知的成语“杞人忧天”中的主人公,正是杞国人。 汉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集中在北方,南方地区相对落后。朝廷实行“察举制”,通过地方官员推荐人才进入仕途。然而,南方的才子由于地域限制,难以获得推荐,常被北方人视为不够资格。 三国时期,南北歧视依然存在。北方人普遍看不起南方人,其中关羽的态度便是典型例子。这位来自河东的将领,对东吴的人士充满偏见,曾用“狢子”一词称呼他们,将其比作一种类似狐狸的动物,这是对吴国人的轻视。 北宋末期,南北方的地域歧视日益加深。改革派的王安石等多为南方人士,而保守派的司马光等则大多来自北方。司马光曾评价南方人时说道:“闽地之人狡诈险恶,楚地之人轻浮草率。” 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的科举考试中,原本应由江西籍的萧贯夺得状元。然而,名相寇准却将这一荣誉授予来自京东的蔡齐。寇准认为:“南方偏远之地,不宜让太多士子登科。”他通过干预科举结果,限制南方学子的晋升机会。 这种南北对立的局面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的岭南地区,包括今日的广东、广西、福建一带,被视为落后偏远之地。朝廷常将犯官流放至此,以示惩戒。此外,唐朝的太监多来自岭南,岭南人被贬称为“獠子”,这是当时对南方人的歧视。 北宋官场上,南方人士在仕途上面临诸多障碍。名相寇准来自陕西渭南,对南方士子的能力持怀疑态度。他与同为江西新余人的王钦若在政治上存在对立,但这种对立并未改变他对南方人的整体偏见。 尽管南方地区逐渐发展,人才辈出,但地域歧视的阴影仍然存在。 明朝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的结果引发了官场上一场南北之争的风暴。这一年的科举中,三名南方籍的主考官录取了全部来自南方的51名考生,而所有北方的考生均未被录取。这一做法引起了北方举人的极大不满,他们集体上疏,指控主考官偏袒南方人。 朱元璋对此事高度重视,下令复核落第的北方考生的试卷。然而,复核结果显示,这些试卷的文质并不理想,且有些试卷中出现了禁忌的言论。这一发现使得事件更加复杂,有人怀疑这些试卷是被主考官故意挑选的低质量试卷,以证明北方考生的不合格。朱元璋对此表示愤怒,对涉事的官员进行了处罚。 朱元璋为了平息此事,亲自干预了同年六月的廷试,结果是录取了61名北方考生,未录取任何南方考生。这次科举显然是为了补偿之前的偏误,但也激化了南北之间的矛盾,被后人称为“南北榜案”。 “南北榜案”不仅是一个具体事件,更开创了明朝及其后历代科举分南北榜录取的先例。这种做法后来逐渐演变为按州、按省分别录取,深刻影响了中国近六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及其衍生的教育录取制度,如今的高考、蓝印户口甚至学区房配置等都可追溯到此一分野的影响。 从古至今,地域间的偏见和歧视一直存在,并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无论是制度上的不公,还是文化上的嘲讽,都深刻影响了不同地区人们的观念和行为。 来自 李燕,罗日明主编. 《中华科举文化》 2023

0 阅读:771
评论列表
  • 2024-10-10 23:40

    北宋开始,中南部和北方华族人就互不承认对方了,南宋更有南人北人之分。老朱真正的把汉人群体给捏合一体,不然的话,汉人群体估计和现在的斯拉夫人一样分个东西南北。

  • dyj 1
    2024-10-10 23:30

    根本原因是北方经济不行,教育和人才选拔这玩意,本质是烧钱,而且需要持续几代的投入。北方经济不行,自然教育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