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0月,保卫人员向许世友报告:司令,有人要见你。许世友吼了一声:不见。

老闫聊史 2024-10-12 12:47:19

1967年10月,保卫人员向许世友报告:司令,有人要见你。许世友吼了一声:不见。当许世友一听是陶勇的4个孩子时,立即叫警卫员去接……   在那动荡的年代,陶勇的名字如同烈焰一般在战场上燃烧。他是新四军的英雄,曾以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指挥才能在无数战斗中脱颖而出。   1934年,在川陕战役中,他带领部队成功攻克敌军碉堡,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无畏的勇气。   然而历史的风云变幻莫测,陶勇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最终以令人震惊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陶勇的离世,犹如一把锋利的刀划破了他家庭的平静。伴随着他离去的,还有他的妻子朱岚,她的悲痛与绝望在短短几个月后夺去了她的生命。   留下四个年幼的孩子,孤苦无依,他们失去了父母的庇护,也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在动荡的社会中,这些孩子仿佛被抛入了无边的黑暗之中,渴望着一丝光明的指引。   这时,许世友的内心翻滚着复杂的情感。他与陶勇在战斗中结下的深厚情谊,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   就在刚才警卫员说有人求见,最近有很多人在找他寻求帮助,他很气氛的说道不见,可是警卫员说是陶勇的四个孩子,他立马说道:”快把他们接过来!”   如今,陶勇的孩子们正站在他的面前,天真无邪的眼神透着无助与期待,许世友知道,自己不能再逃避。   当四个孩子通过警卫员被带入办公室时,许世友看到了他们瘦弱的身影,心如刀绞。他的内心充满了对过去的追忆,陶勇曾经的英姿,曾经并肩作战的场景,如潮水般涌来。   他的双眼微微湿润,眼泪在眼眶中打转,尽管他一直以来都以铁血将军的形象示人,但此刻,他的心却如同一个失去保护的孩子。   “你们父亲陶勇将军是我的好战友,为革命流血牺牲。”许世友缓缓说道,声音里透着沉重与温柔,“如今,你们就是我许世友的孩子。   我一定会好好抚养你们长大成人,来告慰你们父亲在天之灵!”话语间,他发誓要为陶勇的孩子们撑起一片天。   许世友立即召集军区的干部,商议如何妥善安置这四个孩子。他明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有责任履行对战友的承诺。   他不想让陶勇的孩子们经历更多的苦难与折磨,因此他坚决要求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与教育条件。   南京军区的干部们听到这个决定,无不感到震惊,但许世友的坚定态度让他们无从反对。   肖永银,南京军区的装甲兵司令员,站了出来,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承担起照顾孩子们的责任。他知道陶勇的背景,也理解这个决定的重大意义。   “司令,不如让我把孩子们接到南京军区吧,我们军区可以负责抚养他们长大。”他的话语里充满信心,仿佛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随着陶勇孩子们的到来,军区内部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许多老干部开始纷纷打听,试图将自己的孩子也送入军区。   这个要求让肖永银感到压力重重,如何在保证陶勇孩子们的利益的同时,也不让其他人的需求陷入僵局,成了他面临的巨大挑战。   最终,肖永银决定采取措施,他与部队领导商议,提出严格的招收标准:孩子们的父母必须是革命烈士,且家境贫寒无人照料。   这一标准的设立,为陶勇的孩子们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他们不仅能够留在军区,还能够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上级对收养孩子的政策也变得更加严格,军区接到通知,要求对收养的孩子进行资格审查,不符合条件的将被“退回去”。   这一消息无疑让肖永银感到如履薄冰,他深知陶勇的孩子们是无辜的,不能让他们面临被迫离开的风险。   “我们必须想办法让这些孩子都符合条件。”肖永银在紧张的会议上说。他灵机一动,决定让每个孩子都申请成为入伍的预备役,借此在形式上满足要求。   这样的策略不仅让孩子们得以留下,也保证了他们未来的成长与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陶勇的孩子们在军区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他们在这里不仅找到了温暖的家庭环境,还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学习各种技能。   许世友和肖永银也时常关注着他们的成长,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他们不仅是孩子们的监护人,更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随着岁月的流逝,陶勇的孩子们逐渐成长为国家的栋梁,展现出了出色的才能与品德。他们不仅继承了父亲的勇敢与无畏,还在许世友和肖永银的影响下,培养出强烈的责任感与家国情怀。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他们始终铭记着父亲的教诲,以及曾经为之奋斗的信念。   正如陶勇曾为之奋斗的事业,他们不仅在历史的洪流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传奇,更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故事让我们深刻反思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值得每一个人铭记。在面对责任与挑战时,我们应勇敢担当,追求正义与光明,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信息来源:《战将陶勇》编委会.战将陶勇.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459)

0 阅读: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