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湖南督军谭延闿的母亲李氏病故,他回家奔丧。当母亲的灵柩被人抬着,要走大门出去时,却遭到了族人们的极力阻挠。这时,谭延闿窝着一肚子火,他“蹭”地爬上棺材,吼道:“谭延闿已死,抬我出去!” 族人们之所以不允许李氏的灵柩走大门出去,是因为她身份卑微,曾是丈夫谭钟麟的通房丫鬟。 什么叫通房丫鬟呢?意思是丫鬟的房间和主人的房间是连通的。主人可以随意到丫头的房间睡觉。 1879年,57岁的谭钟麟身为封疆大吏,应邀来到好友家做客。丫鬟李氏在端茶时,由于紧张,一不小心,把热水撒在了谭钟麟的身上。 李氏吓得急忙从腰间抽出自己的手帕,一边帮谭钟麟擦身上的水,一边连声说对不起。 朋友也不好意思,连忙向谭钟麟赔不是。谭钟麟看着这个眉清目秀的姑娘,摆摆手说:“不妨事。这丫头还小,不如交给我调教。” 朋友一听,瞬间明白了谭钟麟的意思。临别,他把李氏送给了谭钟麟。 谭钟麟的妻子一看,丈夫带来一个貌美如花的姑娘,便心知肚明。二话没说,给她安排了一个小房间。当晚,谭仲麟就睡在了那个小房间里。 第2天,谭钟麟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依旧忙自己的事情。李氏被安排在厨房里做粗活。平日里洗衣、做饭,伺候丈夫和大房太太。 他们吃饭,她就站在一边添加汤羹和饭菜。等他们吃完饭,她就跟其他下人一起吃残羹剩饭。 一个月后,李氏就怀孕了。但她并没有被丈夫特别关爱。依旧要干好多活儿。哪怕是怀胎9个月,脚下浮肿,站着吃力,她还要和其他下人一样,站着伺候主子。 生产的那一天,李氏呼天喊地,丈夫却让人传话:“让她不要叫了,吵死人。女人谁还没生过孩子呢!” 1880年1月25日,李氏生下个儿子,这让身处社会底层的她,看到了一丝美好生活的曙光。 但是,李氏并没有母凭子贵。在这个家庭,她仍然是个下人。一切都要看丈夫和大夫人的脸色。每到夜深人静,躺在床上时,她总是望着儿子默默流泪,期盼着儿子长大能够有出息。 谭钟麟给儿子起了一个大气的名字,叫谭延闿。他虽然对李氏的态度没有改变,却对这个儿子的关心和教育特别地投入。 谭延闿三岁入学,6岁就表现出非凡的神童气质。谭钟麟常常对他赞不绝口。 后来,李氏又给谭钟麟接连生了两个儿子。 可是,由于她的身份卑微。三个儿子也常常被府里其他孩子欺负。被笑称小老三、小老五、小老七,意思是庶出。 随着时光的流逝,谭延闿慢慢长大了。他看到母亲不仅经常走侧门,不走正门,而且还要站着吃饭。 他就请教母亲这些问题,李氏无奈地看着儿子,流着泪说:“孩子,你要记住,好好读书,考取了功名,你娘才能走正门,坐着吃饭。” 谭延闿是个特别孝顺的孩子。此时,他真正明白读书的重要性。 从此,他发奋读书。发誓一定要让母亲堂堂正正地做个主人。 1902年,22岁的谭延闿以优异的成绩考中了举人,谭钟麟很高兴。儿子趁机请求父亲,让母亲上桌吃饭。可是,父亲却说:“谭府没有这规矩。” 1904年,谭延闿又考中进士,选任为翰林院庶吉士。当管家高声向谭钟麟报喜时,李氏正在为丈夫盛饭,手一抖,碗“啪”的一声掉在地上,摔得粉碎。吓得她连忙跪地求饶。 大夫人正要发火,谁料,谭钟麟却一改往日的冷漠,笑着说:“起来吧。从今天起,李氏就坐下来一起吃饭。他是我府的功臣,培养了这么个优秀的儿子!真是光宗耀祖呀。” 李氏眼含热泪感谢丈夫。至此,她终于结束了半辈子站着吃饭的生活。谭府的人再也没人敢小瞧她。 次年,谭钟麟因病去世。葬礼自然是十分隆重。 1916年,李氏在上海病逝。谭延闿此时已担任湖南都督。他不惜丢掉工作,赶回去奔丧,从上海扶灵回长沙,为母亲大办葬礼。 没想到,抬灵出门时,他却遇到族人的阻挠。理由是李氏是妾,不可走正门出去。 谭延闿听到这句让母亲屈辱了一辈子的话,怒不可遏。心想: 我身为督军,母亲走了一辈子侧门,最后一次出去,还不能走正门? 情急之下,谭延闿“蹭”地爬上了母亲的棺材,仰卧在上面喊道:“谭延闿已死,抬我出去!”他这个举措,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 那些拦路的人,瞬间鸦雀无声,谁敢阻拦这个谭家正宗的子孙,又身份显赫的人? 就这样,谭延闿与母亲的灵柩一起惊世骇俗,而又光明正大地抬出了谭家的大门。一时间鼓乐齐鸣,鞭炮震天!儿子的努力,终于为母亲赢来了最后的尊严! 李氏母子的故事,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有很深远的意义。俗话说: 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不仅能陶冶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而且无论男女,只要靠读书成功逆袭,父母就会顺理成章地实现阶层跨越!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和才干,读书多的人知书达理,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易误入歧途。无论什么样的家庭,孩子从小都要树立一个远大目标,让他(她)明确读书的目的,才会有读书的动力。
1916年,湖南督军谭延闿的母亲李氏病故,他回家奔丧。当母亲的灵柩被人抬着,要走
不负此生哇
2024-10-17 15:00:20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