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顶尖人才最终还是选择了他乡!被誉为“石墨烯驾驭者”的物理天才曹原,曾豪言学成

为兴趣发电 2024-10-18 16:56:42

中国顶尖人才最终还是选择了他乡!被誉为“石墨烯驾驭者”的物理天才曹原,曾豪言学成归国、拒绝美国绿卡,却最终留在了美国。这位在Nature上发表过九篇论文的杰出科学家,本可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微风]   2019年,曹原拒绝美国绿卡的消息,像是一剂强心针,在国内科技圈激起千层浪。这个90后成都小伙,顶着哈佛大学研究员、石墨烯领域顶尖科学家的光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国。当时,大家都说,他是中国科技崛起的希望,是下一个钱学森。   然而,现实却狠狠地甩了所有人一巴掌。仅仅四年后,曹原再次踏上了美国的土地,这一次,他选择了留在那里。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有人痛批他“崇洋媚外”,有人感叹“留不住人才”。但更多的人,心里五味杂陈,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曹原是谁?他14岁就考入中科大少年班,一路跳级,20岁就拿到了麻省理工的博士学位。他在石墨烯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更是让他登上了《自然》杂志十大科学人物的榜单,甚至拿到了凝聚态物理学的最高奖。这样一位天才少年,中国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培养出来,最终却为他人做了嫁衣,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曹原回国后,加入了华为,一家以“狼性文化”著称的科技巨头。在外界看来,华为代表着中国科技的最高水平,能够进入华为,对于任何一个科研人员来说,都是莫大的荣誉。然而,曹原在这里,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华为的科研环境,与他想象中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相去甚远。繁重的工作任务,复杂的内部竞争,让他喘不过气来。更重要的是,他发现,国内的科研环境,与美国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在美国,科研人员可以心无旁骛地搞研究,不用担心经费问题,也不用担心人际关系。而国内的科研体制,却充满了各种条条框框,科研经费的分配,往往与人情关系、项目申请挂钩,真正能够用于科研的资金,少之又少。   除此之外,国内的科研设备也相对落后,很多尖端设备都需要从国外进口,这无疑限制了科研人员的发挥。更重要的是,国内的科研评价体系,过于注重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而忽略了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这也导致很多科研人员为了追求论文发表,而忽略了真正的科研创新。   曹原的离开,或许有他个人的原因,但更反映出的是中国科研环境的不足。想要留住人才,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现状。   首先,要加大基础科研投入,为科研人员提供稳定的经费支持,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搞研究,而不是为了争取项目、发表论文而疲于奔命。   其次,要改革科研评价体系,破除“唯论文论”,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鼓励科研人员进行原创性、突破性的研究。   最后,要营造更加自由、开放、包容的科研氛围,鼓励学术交流与合作,让科研人员能够在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中,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   曹原的离开,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科技的崛起,需要更多像他这样的顶尖人才。只有创造出良好的科研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回国效力,为中国科技的发展贡献力量。   否则,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中国芯”变成“美国芯”,“中国造”变成“外国造”。   参考资料:澎湃新闻—2024—08—24—天才少年曹原发表第九篇Nature,被称为“石墨烯驾驭者”;大象新闻—2024—08—26—95后曹原入职美国名校,为什么我们留不住人才?|大象夜读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