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向中央提出一份建议书,指出世界上的核弹理论水平接近极

云舟史策说 2024-10-19 18:20:27

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向中央提出一份建议书,指出世界上的核弹理论水平接近极限,接下来重点可能不在大型核武器身上!当时的他身患重病,为了让国家不再落后于人,他还是联合于敏向中央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邓稼先这一生都在践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观,年幼时因日寇的侵略,令他的童年充满着动荡,不得不亲眼看着家园被毁、亲离子散却无可奈何。 和父母从家乡逃到了四川,正因这样的经历,令他从小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凭自己的力量报效国家抵御外敌,让国人直起腰板子。 所以最终选择了从事科学的道路,于1941年,邓稼先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这里成为了他科学梦想启航的地方。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与同学们挤在简陋的土墙草顶宿舍里,借着微弱的煤油灯光,夜以继日地苦读,从英汉词典到各类参考书,他们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立志要为国家的崛起贡献力量。 毕业后前去美国吸取不一样的养分,在那里成为物理科研顶端的存在,获得了不少学术造诣,令美国人刮目相看,学有所成后。 他深知当时祖国和西方之间的科技工业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留在那里自己是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但他考虑到祖国危亡,毫不犹豫的不顾美国人的阻拦,义无反顾的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在1958年的关键节点上,邓稼先的名字在物理学界悄然“消失”,这并非因为他退出了科学界,而是因为他投身于一项高度机密的研究——中国的核武器研发。 这一决定,意味着他不得不与结婚仅仅五年的妻子告别,转身步入茫茫大漠,开始了一段长达二十八年的科研隐姓埋名之旅。 就这样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邓稼先的名字逐渐淡出了亲朋好友的视线,也在学术界的期刊杂志上悄然消失,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直到他生命最后的35天,其光辉事迹才得以为世人所知。 在这二十八载春秋里,中国的核试验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共成功进行了32次核试验。令人敬佩的是,其中有15次核试验是在邓稼先的直接指挥下完成的,每一次都取得了百分之百的成功率。 在那些充满挑战与危机四伏的岁月,邓稼先不仅是运筹帷幄的决策大师,更是身先士卒的行动先锋。 在涉及雷管安装、核心部件加工等高风险作业中,他始终如影随形般陪伴在工人身旁,用无言的行动传递着坚定的支持与激励。 尤为难忘的是,在一次核试验突发事故中,面对潜在的巨大风险,邓稼先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亲自踏入现场搜寻核弹残骸,这份无畏的勇气与深切的责任感,深深触动了每一个人。 正是这些不计个人安危、亲力亲为的时刻,悄然间为邓稼先日后的健康埋下了伏笔。 从那以后身体状况一直急转直下,但他却一直忍痛工作,直到1985年,他去北京工作的时候,才顺带去了医院看病诊断,结果却得知了一个噩耗。 他患上了直肠癌中晚期,必须要立刻留在医院接受治疗进行手术,邓稼先坚持要先完成工作,但被医生拦了下来。 被迫留在医院接受了治疗,历经两次手术,在医院期间,他依旧操心国家科研大事,他也能够深切感受到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但他从没喊过疼。 直到二次手术后的第四天,他深知自己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但还觉得身上的大任没能完成。 为了确保国家不再落后于人,邓稼先不顾病痛,联合另一位核物理学家于敏,写下了中国核武器发展计划的建议书,共同向中央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他们深知如今的时代核武器就是自保维护和平的权威武器,而美国和苏联已经遥遥领先做上千次核武器试验,但我国才完成三十多次。 必须要尽快缩短差距,不然一旦国际上发布禁止核试验的指令,我们将难以超越。 该建议书适时提出,为我国赢得了宝贵的十年热核试验窗口。 在他的推动下,中国核武器事业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阶段。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去世,享年62岁。 弥留之际,他留下了一句令人动容的遗言:“不要让别人把我们拉太远……” 这句话,饱含着一位科学巨匠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中国核武器事业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更是一位时代脊梁对后辈的谆谆教诲。 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核武器事业的丰碑上;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来源:202406/25新华每日电讯——寻找邓稼先

0 阅读: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