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胡适病逝,3万人参加了他的葬礼,30万人为他送最后一程。 可是纵使

千古风流云散 2024-10-20 20:21:42

1962年,胡适病逝,3万人参加了他的葬礼,30万人为他送最后一程。

可是纵使灵堂人影绰绰,唯独不见胡适幼子胡思杜的身影。

此时,距离胡思杜悬梁自缢,已经过去了五年。

实际上,对于胡思杜的悲剧,胡适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

早在1954年,他就在和友人的谈话中,低落的说道。

自从1949年之后,再也没有收到过思杜的来信,恐遭不测。

而到了1957年3月,胡适终于等来了胡思杜的家书。

可是这封信,不是写给胡适,而是写给母亲江东秀。

这封信,让胡适悬着的心,又凉了半截。

原来,在信中,胡思杜这样表示道。

父亲那边,已经有另外的信寄过去了。

这句话乍看之下,并无不妥。

可是和文学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胡适,依旧察觉出了问题。

他认为,胡思杜之所以要单独给父母写信,是因为这些信,都要经过审查。

他与其说是在写家书,不如说是在奉命写信。

而对于这封寄给自己的信,明明写得更早,却压根不见踪影。

可见已经被扣留下来,但是胡思杜却毫不知情。

因此,胡适断定,胡思杜的情况其实并不太好,可能已经失去了最重要的价值。

果不其然,胡思杜在六个月后便悬梁自缢。

胡思杜为什么自缢,原因其实很简单。

1957年,引蛇出洞,胡思杜在这样的背景下,主动给学校提出了教学意见。

原本这些意见,都是有益于教学。

但是因为是胡适的儿子,又在高层上失去了笼络胡适的价值,一些人便趁此给他戴上了大帽子。

污蔑他是对组织不满意,是敌人留下来的特务和卖国贼。

百口莫辩,身心受辱,胡思杜除了一死,别无他法。

一直到1980年,经过有关部门的重新审理,最终为胡思杜重新恢复名誉。

此时,距离胡思杜去世已经过去了23年。

时代浩劫,这是近代百年难掩的伤痕。

胡适和胡思杜的故事,只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对于这段历史,史书中一笔带过。

不吸取教训,未来是否又要重蹈覆辙。

而这,也是国学大师季羡林最为担心的。

他作为时代的亲历者,他把浩劫的磨难写进了《牛棚杂忆》。

在这套书中,你可以透过季羡林的第一视角。

去感受风暴是怎样在酝酿,怎样爆发,最终又怎样归于平静。

但是如今,这套书几乎被雪藏,鲜为人知。

借此机会,希望有更多的人愿意去看看这套书,去看看一些被人刻意遗忘的历史。

0 阅读:65
评论列表
  • 2024-10-20 23:52

    谎话也要说得靠谱点,3万人参加葬礼还只是人影绰绰,如果真有那是落脚地都没有。还30万送行,知道什么概念,有的小县都没30万人。

  • 2024-10-21 23:41

    哈哈哈,别漂白胡适了,拿不到钱的,你也不看看他死在哪儿的,还送行!编也编真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