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 年一位军长回乡时,多年不见的妹妹前来看望,到了饭点,妹妹提出想跟哥哥一起吃饭。然而,这位军长却铁面无私地表示:这是公家食堂,你回家吃饭吧。
1953 年,这一年,对于朱绍清来说,是忙碌而又充满意义的一年。作为第 28 军军长,他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
然而,在这看似平常的一年里,发生了一件让许多人难以理解的事情,这件事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朱绍清那钢铁般的原则和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诚之心。
朱绍清出生在湖南华容县,15 岁那年,他毅然决然地离开家乡,加入了红军。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朱绍清的选择意味着巨大的牺牲和奉献。
他的大哥大嫂因为他参加红军而被国民党残忍杀害,父亲也早早地离开了人世。家中只剩下妹妹,独自照顾着瘫痪的母亲。
时光荏苒,新中国成立了。朱绍清在战争年代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人们敬仰的英雄。有一次,他回到华容县出差。
妹妹得知哥哥回来的消息后,满心欢喜地前来探望久别的哥哥。多年未见,兄妹俩相见的那一刻,心中百感交集。
然而,当时间来到吃饭的时候,朱绍清竟然让妹妹回去,没有留妹妹吃饭。
妹妹愣住了,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日思夜想的哥哥,在久别重逢后,竟然连一顿饭都不肯留她吃。难道他已经忘记了这个家,忘记了曾经一起度过的艰难岁月?
这时,朱绍清的夫人黄晓虹赶忙出来解释道:“妹子,你别误会你哥。你哥这次出差,是国家掏钱。他不能占国家一分便宜,这是你哥一直以来坚守的原则。”
妹妹听了嫂子的话,她擦了擦眼泪,缓缓地离开了宾馆。 朱绍清何尝不想好好和妹妹吃一顿饭,聊聊家常,弥补这些年来对妹妹的亏欠。
但是,他不能。他深知,作为一名军人,作为一名党的干部,必须时刻保持廉洁奉公,不能因为个人的私情而损害国家的利益。
朱绍清的这种坚守,不仅仅体现在对妹妹的态度上,还体现在对自己的外甥身上。 妹妹的儿子曾克平在福州军区当兵。妹妹找到朱绍清,希望他能给自己的儿子一些照顾。
朱绍清听到后,脸色瞬间变得严肃起来。他沉默了片刻,开口说道:“妹子,你的心情我理解,但是我不能这么做。在部队里,每一个战士都是平等的,他们都在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如果我因为亲情而给克平特殊照顾,那对其他战士来说是不公平的。我不能违背自己的原则,更不能破坏部队的公平公正。”
妹妹听了哥哥的话,泪水再次夺眶而出。她哽咽着说:“哥,难道在你心里,亲情就这么不重要吗?克平是你的亲外甥啊,你就不能帮他一把吗?”
朱绍清的心中也不好受,他看着妹妹,眼中充满了愧疚和无奈。他说:“妹子,不是我不重视亲情,而是我不能因为亲情而违背自己的原则。我希望克平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实力,在部队中成长和进步。我相信他有这个能力,也相信他会理解我的做法。”
朱绍清的态度让妹妹感到十分失望,她不明白,为什么哥哥对自己的亲人如此严格。难道在哥哥的心中,亲情就如此淡薄吗?
但是,朱绍清有自己的想法。他希望外甥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实力,在部队中成长和进步。他不想让外甥养成依赖他人的习惯,而是要让他学会独立自强,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好在曾克平是个争气的孩子。他知道,舅舅是为了他好,是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他从不提朱绍清是他的舅舅,而是凭借自己的实力赢得了战友们的尊重和认可。
朱绍清的这种 “铁面无私”,在很多人看来或许有些不近人情。但这正是那一代革命家的普遍心理。他们把群众的事看得比自己家的事重要,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
朱绍清的故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很久,但它却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在今天这个时代,让我们以朱绍清为榜样,传承和弘扬他的精神,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努力拼搏,奋勇前行。
用户11xxx84
死板,缺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