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湖南省委副书记家中遭遇偷窃,小偷潜入这位高官的居所,带走了4000

极速侃历史 2024-10-21 03:23:52

1990年代,湖南省委副书记家中遭遇偷窃,小偷潜入这位高官的居所,带走了4000元现金和两条珍贵的香烟,随后便逍遥离去,警方立即行动,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结果逐渐浮出水面。

90年代末,长沙市芙蓉区公安局接到了一通报警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听起来有些无奈,甚至还有一丝尴尬,报案人说,他家遭贼了。   本来嘛,家里进贼,这事儿算不上什么新闻,但问题是,这位户主可不是一般人,他可是堂堂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

这消息一出,整个公安局都炸开了锅,省委宿舍区,那是什么地方?那是全长沙安保最严的地方之一,平时连只苍蝇都飞不进去,居然会发生盗窃案?这也太匪夷所思了吧!

接到报警后,警方不敢怠慢,火速赶往现场,然而,当他们来到郑培民家,推开那扇甚至没有安装防盗门的家门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屋内,没有富丽堂皇的装饰,没有价值连城的古董,映入眼帘的只是一些老旧的家具。   客厅里摆放着的是一张年代久远的沙发,木质的扶手已经被磨得光滑,甚至有些地方的油漆都已脱落,几把椅子也是同样的“饱经沧桑”,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痕迹。

这哪里像是一个省级领导的住所,分明就是一个普通百姓的家。

警方在屋内仔细勘查,希望能找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然而,除了几件简单的家具和生活用品外,他们几乎一无所获。

4000多块钱,两条烟,这就是堂堂省委副书记家被盗的全部“损失”。

这个结果,别说警察了,估计连小偷自己都得郁闷半天。

在后来的调查中,警方了解到,郑培民家中的电视机还是一台老式的黑白电视,厨房里的电器也都是一些用了多年的老物件。

这种“家徒四壁”的程度,让见惯了各种“大场面”的警察们都感到不可思议,同时也对郑培民的清廉作风有了更深的认识。

郑培民的清廉作风,并非只是体现在“家徒四壁”上,他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始终坚持原则,从不搞特殊化。

有一次,郑培民的儿子想让他帮忙联系一辆车,送自己去上学,儿子还想再说什么,却被郑培民严厉的眼神制止了。

郑培民的妻子也是一位非常朴素的人,她从不利用丈夫的职权谋取任何私利,对于那些想通过“走后门”找郑培民办事的人,她总是义正言辞地拒绝。

郑培民夫妻二人的清廉作风,在当地干部群众中广为传颂,也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郑培民不仅自己清廉自律,还十分注重对家人的教育,他经常教育子女,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份而搞特殊化。

他还告诫家人,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要懂得感恩,要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郑培民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家人,也影响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2年3月11日,郑培民因突发心肌梗塞,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

这位一心为民、清廉正直的好书记,就这样离开了我们。

郑培民去世后,人们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个账本、一本关于廉政的记录册和几十本日记。

账本上详细记录了郑培民每月的工资收入和支出情况,每一笔账目都清清楚楚。

廉政记录册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郑培民对自身的要求和对家人的告诫,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和高尚情操。

而那几十本日记,则记录了郑培民多年来的工作感悟和心路历程,字字真情流露,句句感人至深。

郑培民的一生,是清廉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奋斗的一生,

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清正廉洁的作风、一心为民的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在那个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神州大地的年代,郑培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郑培民的故事告诉我们,清廉,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种信仰,一种责任,一种担当。

只有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才能真正做到清廉自律,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0 阅读: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