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敢对中国动武!"若非临终视频意外公开,恐怕绝大多数国人都不知晓这位功勋卓著

笔杆子说 2024-10-22 14:05:49

“没人敢对中国动武!"若非临终视频意外公开,恐怕绝大多数国人都不知晓这位功勋卓著的”两弹”专家,生命最后时刻,面对医护人员的劝告,他坚定地回应:“我不能躺下,躺下了,就起不来了!"这位至死不渝的爱国者,正是爆炸力学领域的泰斗--林俊德院士!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网2022.5.31“没人敢对中国动武!”这底气背后有这样一个人:生命最后的10小时,感动全中国) 2012年,一段视频在网络上悄然传播,视频里的老人骨瘦如柴,身上插满了管子,却依旧在病床上敲打着键盘。医生劝他休息,他却摇摇头,用尽全身力气吐出几个字:“躺下就起不来了!” 这句简单的话语,却如同一记重锤,敲击着每个人的心脏。 这位老人名叫林俊德,是“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也是一位默默奉献了一生的无名英雄。他参与了中国全部45次核试验,为中国铸就了坚不可摧的核盾牌,让世界不敢小觑。 而此时此刻,这位身患癌症晚期的老人,心中想的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如何将电脑里上万个涉及国家机密的文件整理出来,不让这些重要的信息随着自己的离去而石沉大海。 这,就是林俊德,一个将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的伟大科学家。 林俊德出生于1938年,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童年的经历让他深刻地明白,国家积弱就会挨打,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1963年,年仅25岁的林俊德从浙江大学毕业,毅然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响应国家号召,踏上了开往新疆罗布泊的列车。 罗布泊,一片荒凉的戈壁滩,却是中国核试验的秘密基地。在这里,林俊德和他的同事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青春和汗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震惊了全世界。这一声巨响,宣告着中国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也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欢庆的人群中,林俊德和他的团队却冒着核辐射的危险,冲向核爆中心,寻找记录数据的仪器。 原来,为了这次核试验,林俊德和他的团队硬是用自行车零件、闹钟配件等简陋的材料,自主研发出了中国第一台核爆冲击波压力自记仪。 这些珍贵的数据,对于中国核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林俊德,用他的勇气和智慧,为中国核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原子弹到氢弹,从大气层核试验到地下核试验,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充满了挑战和风险。但林俊德从未退缩,他总是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誓言。 在同事们眼中,林俊德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他总是早出晚归,甚至连周末和节假日都在实验室里度过。 有人问他:“你这么拼命工作,是为了什么?” 林俊德只是淡淡地说:“国家需要我,我就要全力以赴。”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将一生都奉献给国家和人民的科学家,在生活中却异常低调。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张扬自己的功绩。 他常说:“我只是做了一名科技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 林俊德对自己很严格,但对学生却关怀备至。他从不收取任何评审费用,总是把机会留给年轻人。他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了榜样。 2012年,林俊德被确诊患有胆管癌晚期,但他并没有被病魔击倒,反而更加珍惜时间,争分夺秒地工作。 他拒绝了医生的建议,坚持要转到普通病房,因为他知道,在特护病房里,他无法完成最后的心愿——将电脑里的机密文件整理出来。 在生命的最后20多天里,林俊德拖着病体,忍着剧痛,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他的手指因为长时间敲击键盘而变形,他的眼睛因为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而充血,但他却始终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 妻子心疼地看着他,劝他休息一下,他却摇摇头,说:“躺下就起不来了!” 他知道,自己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他要和时间赛跑,要把毕生所学都奉献给祖国。 2012年5月31日,林俊德院士与世长辞,享年75岁。 临终前,他留下遗言:“把我送回马兰……” 马兰,是他奋斗了一辈子的地方,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是他将一生都奉献给的地方。 林俊德走了,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激励着我们。 他的爱国情怀、他的科学精神、他的高尚品格,都将化作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林俊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

0 阅读:0
笔杆子说

笔杆子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