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老人骑自行车时意外摔倒,一位路人上前查看但没敢扶,一位出租车司机看不下去,帮忙叫了救护车,可老人最终还是因耽误了救治时间而死亡。老人家属得知后报了警,警方调查发现老人是自己摔伤的。可老人家属却认为,如果路人和司机能及时出手,老人就不会死,既然警方不管,他们就将路人和司机一并告上法庭,要求二人承担部分侵权责任。 (信息来源:原文登载于中原融媒在2024年05月09日关于《扶不扶都是事?山东一大爷骑车突然摔倒 最终救治无效去世》的报道) “我爸就那样躺在冰冷的马路上,周围围着一圈人,却没人敢伸出手……”屏幕上,一位中年男人声嘶力竭地控诉着,他通红的双眼,颤抖的语气,无不刺激着网友们的神经。 这段视频来自最近引发热议的“老人摔倒无人扶”事件。事件的起因很简单:一位老人在山东某地骑车时意外摔倒,头部着地,鲜血直流。令人心寒的是,事发地点人来人往,却无一人敢上前搀扶。最终,老人因错过最佳救治时间不幸离世。 这起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发酵,网友们纷纷化身“键盘侠”,对那些“见死不救”的路人进行口诛笔伐。有人怒斥“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有人感叹“道德沦丧,令人寒心”。然而,在愤怒的情绪背后,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在“扶老人”这件事上,我们究竟怎么了? “扶老人”本应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为何如今却成了一个令人纠结的难题?答案很简单:“被讹”的恐惧! 近年来,“老人摔倒”事件频频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他们实施诈骗的工具。一些人故意制造“被撞”的假象,伺机讹诈好心人,“人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这类言论更是令人哭笑不得。这种“碰瓷”行为,不仅损害了社会公德,更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陷入困境,也让“扶老人”这件事蒙上了一层阴影。 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近年来“救人反被诬陷”的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2018年就有28起案件因此引发纠纷。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无疑加剧了人们对“扶老人”的恐惧和担忧。 除了“被讹”的风险,法律的模糊性也是导致人们不敢“扶老人”的重要原因。我国法律规定,公民没有法定的救助义务,但如果施救者对被救助者造成了损害,则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律逻辑,让很多人在面对“扶老人”这件事时,陷入了“想扶不敢扶”的尴尬境地。 面对“扶老人”的困境,仅仅依靠道德谴责显然是不够的,更需要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双重保障。 首先,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救助责任,为好心人撑腰。例如,可以借鉴国外“好撒玛利亚人法”的立法经验,明确规定公民有义务对处于危险境地的人提供必要的帮助,同时对因救助行为造成损害的,给予免责保护。 其次,要加大对“碰瓷”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对于那些利用“老人摔倒”事件实施诈骗的不法分子,要依法严惩,绝不姑息,以儆效尤,让“碰瓷”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再次,要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弘扬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可以通过公益广告、道德模范评选等方式,广泛宣传“扶老人”的正面典型,引导人们树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风尚,让“扶老人”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最后,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老人摔倒”问题。例如,可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多种养老方式,减少老人独自外出的风险;还可以建立“老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为老人提供意外伤害和医疗救助保障,减轻老人因摔倒造成的经济负担。 “扶老人”事件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信任的缺失和道德滑坡的现状。想要重塑社会信任,让“扶”不再是难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要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为“扶老人”提供法律保障和社会支持; 媒体要加强正面宣传,弘扬社会正能量,引导正确的价值观; 个人要提升道德素养,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共同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扶老人”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扶”不再是难题,让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山东,一老人骑自行车时意外摔倒,一位路人上前查看但没敢扶,一位出租车司机看不下去
笔杆子说
2024-10-23 15:20:40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