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一个七旬老人来到部队驻地,看到部队的王团长后,七旬老人心酸地说:“我

李小哥知识说 2024-10-23 14:09:45

1996年,一个七旬老人来到部队驻地,看到部队的王团长后,七旬老人心酸地说:“我不是逃兵,我原来是战斗英雄,请你帮帮我吧!” 1996年,辽宁本溪县桥头镇的寒风呼啸,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在这冰天雪地中,一个满头白发、衣衫单薄的老人艰难地跋涉着。他走得摇摇晃晃,手中紧紧握着一件珍藏多年的物品。 这位七旬老人名叫常孟兰,曾是一名解放军战士。当天,他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了驻扎在此地的炮兵团营地。 见到团长王永久时,他没有寒暄,而是直直地站立,向团长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声音颤抖却坚定地说道:“我不是逃兵,我原来是战斗英雄,请你帮帮我吧!” 王团长瞬间愣住了,眼前的老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常孟兰并不是普通的老人,他曾在1948年参加过著名的桑园镇阻击战。那场战斗残酷无比,作为排长,他带领七名战士执行掩护任务,为大部队撤退争取宝贵时间。 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子弹呼啸而过,炮弹炸得山谷震颤。 常孟兰的任务很明确:坚守阵地,等待连长吹响集结号,才能撤退。战士们一边承受敌军的猛烈进攻,一边期盼着那声集结号。 可天黑了,集结号依然没有响起。 直到最后,常孟兰眼看着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他孤身一人突围成功,却与部队彻底失散。没有军号,没有撤退,他心中一片茫然。 从那天起,常孟兰踏上了一条漫长的寻队之路。 他不知道部队去了哪里,但他始终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找到战友们。他曾辗转于多个城市,去过北京、石家庄、东北的各个角落。为了支付旅途的费用,常孟兰甚至靠捡破烂攒钱,一步步向前走。 亲友们不理解他的执着,甚至有人嘲笑他是逃兵,认为他在逃避过去。 可常孟兰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他不是逃兵,他是战斗英雄,他必须找到自己的部队,向牺牲的战友们交代。 这48年间,他拒绝了无数次对物质待遇的援助。对他来说,名利从来不重要,他要的是一声确认,一份对他忠诚和荣誉的肯定。 常孟兰始终有一个挥之不去的疑问:那场战斗中,为什么集结号没有响?是连长忘了,还是另有原因? 这个谜团伴随了他整整48年。常孟兰多次在梦中回到那个血雨腥风的战场,他总是焦急地等待着那声令他撤退的号声,却始终没有等到。 直到1996年,他终于在石家庄陆军学院副院长王定庆的帮助下,找到了自己原先所在的部队。王定庆通过老部队的档案记录,查到了常孟兰的英勇事迹,并确认了他的身份。 随后,常孟兰得知,三十团已整编为沈阳军区的一个炮兵团,驻扎在桥头镇。 于是,他赶往东北,找到了王永久团长。 当常孟兰站在部队营地时,他心中既忐忑又充满希望。 他看到了墙上那张熟悉的照片,照片中的自己,胸前挂着大红花,那是他曾在清风店战役中击落敌机时拍下的合影。他的心瞬间释然,泪水模糊了双眼。 而更令人心碎的是,当时的连长——和有海并没有在朝鲜战场牺牲。原来,因为战争的动荡,和有海改名“和”,这才让常孟兰一直没能找到他。 最终,连长和有海告诉常孟兰,那天确实没有吹响集结号。原因是部队处于敌军包围中,如果吹号,大部队的撤退路线将暴露,所有人的努力都将白费。 听到这个答案,常孟兰泪流满面。 他心中的那块巨石终于放下了。 王永久团长了解常孟兰的故事后,深感震撼,他代表整个部队向常孟兰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常孟兰同志,你的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你不是逃兵,你是我们的英雄!” 常孟兰的眼泪再次夺眶而出,这次是释然和骄傲的泪水。48年的奔波,48年的等待,今天,他终于得到了确认。 那一刻,常孟兰的心中没有了遗憾。 这场寻队之旅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常孟兰的故事,或许在时间的长河中只是一滴水珠,但他用48年的坚持和执着,诠释了什么是战斗精神。 这不是一个人的追寻,而是一位老战士对军人荣誉的坚守。 正如电影《集结号》所传达的那样,“每一个牺牲都值得铭记”,常孟兰的故事也值得我们所有人铭记。 他的坚持、他的信仰、他对战友的忠诚,永远不会被时间抹去。

0 阅读: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