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老人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参观时,看着四下无人,偷偷摸了一下文物,被工作人员大声制

自然解说甲一 2024-10-25 16:04:41

一名老人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参观时,看着四下无人,偷偷摸了一下文物,被工作人员大声制止,老人却红着眼眶说:“当年是我背着它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28人的加强连被安排来保护这台珍贵的发电机和配套的发报机,起初,发电机由几人轮流搬运,大家交替着背负重物行军。 长征途中险阻重重,山路陡峭、天气恶劣,敌军追击更是时刻带来生死考验,战斗随时可能打响,为了尽量减轻队友的负担,谢宝金主动将发电机牢牢绑在自己背上。 巍峨的雪山、泥泞的沼泽,每一段路都将队伍的体力消耗殆尽,但他从未抱怨,无论前方的路多么艰难,发电机从未离开他的肩膀。 长征路上最难的莫过于翻越沼泽地,一旦陷入其中,往往难以挣扎出来,谢宝金砍来竹子,用铁丝将竹子编成了竹排,将发电机安放其上,战士们一边在前方牵拉,一边小心翼翼地前行。 等待他们的还有雪山,谢宝金让战友们将发电机抬起放到他肩上,绑紧腰带,一个人吃力地迈步前行,他的鞋子早已磨破,但他咬紧牙关,没有一句怨言。 长征结束后,谢宝金带着发电机顺利抵达延安,这台机器最终完好无损地被交到首长手中,在延安的庆功大会上,毛主席对谢宝金的付出赞许有加,说他是长征路上的模范。 若干年后,谢宝金走进了北京的一家军事博物馆,随后他的目光便被一台陈旧的发电机吸引住了,这段尘封已久的故事也得以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台发电机被摆放在展柜的中心位置,油漆早已斑驳,金属部分有些生锈,手柄因多年的磨损而光滑发亮。 作为一名江西于都出身的矿工,谢宝金自幼生长在贫困中,他在钨矿做工时引起了毛泽民的注意,毛泽民听闻这位矿工力大无穷,性格刚烈,便主动找上他,希望他能加入红军。 听到邀请,谢宝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知道革命是他人生的转折点,是他有生以来所接触到的最有意义的事。 当时红军的情报工作条件极为简陋,发电设备极度缺乏,全军仅有的一台手摇发电机成了情报传递的“生命线”。 这台发电机重达68公斤,粗糙笨重,全靠人力摇动来发电,一旦无法正常工作,红军将面临与外界断绝联系的危险。 由于发电机沉重,非得身强力壮之人不可操作,谢宝金便自然而然地担起了这份重任,从此,他成为了发电机的守护者,也成了长征路上那台发电机的“背负者”。 站在展柜前,谢宝金仿佛看到自己多年前的影子——背着它在长征的山川河流间步履蹒跚地行走,寒风刺骨,路途险阻,昔日的情景重现在眼前。 缓缓抬起手,谢宝金下意识地想去触摸它,这一举动却被工作人员迅速阻止,简单的一句话让他顿时感到失落,刹那间,眼眶中蓄满了泪水,谢宝金的情绪再也无法控制。 和平年代里,谢宝金并未因此寻求特殊待遇,新中国成立后,组织安排他到总参管理金库,这是需要极高信任的工作,谢宝金却以自己文化水平有限为由,主动提出辞职。 回到家乡,他选择成为一名普通的收购员,默默地在基层工作,他收牛皮、收废品,亲自清理,每一项工作他都做得极为认真。 谢宝金的晚年生活极为清贫,但他却从未向组织申请过任何帮助,尽管家中生活拮据,老伴和孩子也多次生病,谢宝金却始终坚持自力更生。 在他看来,生活的贫苦与自己选择的道路无关,只是他为信仰坚守的一部分,他的一生中,鲜有自己的照片留存,他的故事,最终只能通过亲友的讲述被人铭记。 当年长征中的艰难岁月,被岁月的尘埃掩埋已久,而这台发电机,却在光阴流转中被保留在博物馆里,成为历史的见证。 谢宝金的故事和发电机一同陈列在博物馆的展柜中,无声地诉说着那个时代的艰辛和信仰,他与“老战友”发电机的深厚情感,将长征精神默默地传递给一代又一代人。 参考资料:长征模范谢宝金: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

0 阅读: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