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美国一男子为了强身健体,连续4年饮用1400瓶核辐射水,下巴被放射性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4-10-27 00:58:27

1927年,美国一男子为了强身健体,连续4年饮用1400瓶核辐射水,下巴被放射性元素溶解,全身骨骼被腐蚀,死亡多年后,尸体仍发热……   日本政府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125万吨核废水排入太平洋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多方面的担忧和指责声浪高涨。   排放核废水的计划于2023年7月正式启动。   在此过程中,日本政府宣称,这些核废水经过处理后的放射性水平已降至“安全”标准以下。   然而,许多科学家指出即便低水平的放射性物质也可能通过食物链长期影响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   日本政府对此并未给出明确的解释,甚至在面对公众质疑时,再次进行了排放,且声称该核废水无害并可饮用。   在考虑到广岛和长崎在二战期间因原子弹爆炸而造成的广泛核辐射影响,日本此行为似乎尤为讽刺。   尽管时隔数十年,这两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仍受到核辐射的长期影响,生态环境难以恢复。   面对当前的核废水排放问题,全球科学界和环保机构正在努力提出各种解决方案。   回顾历史,居里夫人于1898年发现了放射性元素,她通过无数实验揭示了放射性物质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   然而,她的研究同时也表明,放射性元素如镭在医学上具有一定的治疗潜力。   1901年使用镭成功治疗了一例狼疮病患者。   早在20世纪初,放射性元素就已经被用作包括护肤品和保健品的营销。   然而,这种无节制的商业推广往往忽视了放射性元素的危害。   镭具有极强的穿透能力和长达数千年的半衰期。   这种强大的放射性还能造成生物体的基因突变。   镭的发现和使用,一度在科学界和医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镭的危险性不仅体现在其强烈的核辐射上,还因其半衰期异常漫长,其环境影响几乎是永久性的。   镭的发光特性使得它被广泛用于化妆品和食品中。   那个时代,镭的使用达到了狂热的程度,其研究和应用几乎遍布所有可能的领域。   1910年,一款标榜含有镭元素的香烟问世,生产商宣称其对人体有益,尽管价格不菲,消费者依然趋之若鹜。   受此启发,各种含镭的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商家纷纷在食品、牙膏、化妆品等日常用品中添加镭。   一些制造商推出的含镭牙膏,被宣传为能有效清洁牙齿并消除口腔病菌。   此外,镭的“治疗”应用更是荒诞,有商家声称镭能治疗阳痿。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夜光表盘因其实用性在军事中被广泛使用,这些表盘需要用含镭的颜料绘制。   一家表盘公司便开始招募年轻女工,这些女工被称为“镭女孩”。   她们的工作是使用含镭的颜料精细地绘制表盘上的数字和指针,高薪资使得这份工作看似非常吸引人。   然而,工作环境中的镭尘和不安全的操作习惯,如用舌头舔润画笔。   她们中的许多人开始经历骨折、牙齿脱落,甚至是突发的肿瘤。   随着健康状况的恶化,她们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寻求法律途径对抗雇主。   最终,通过对已故“镭女孩”的骨骼进行的尸检揭露了真相。   法医在暗室中对骨骼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发现X光底片上出现了大量的白点,这些都是镭的放射性痕迹。     1927年,拜尔斯在一次火车行驶途中意外摔伤,虽得以幸存,但伤后遗症令他长期饱受疼痛之苦。   在病痛的折磨下,他得知居里夫人的研究成果,误信镭含水能治病的谬论。   拜尔斯首次尝试饮用含镭水出乎意料地带来了疼痛的缓解,他坚信镭水的疗效,从而开始了长期饮用。   拜尔斯对外宣称,饮用镭水后,不仅疼痛消失,整个人都精力充沛,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他沉迷于每日饮用镭水,完全不顾长期风险。   然而,半年的持续摄入后,拜尔斯的健康开始出现严重问题。   初期的亢奋和不眠逐渐转变为持续的极度疲劳、脱发、牙齿松动甚至开始掉落。   拜尔斯对这些症状视而不见,错误地将其归咎于所谓的“抗药性”,通过加大剂量来复现最初的痛苦缓解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拜尔斯的体重急剧下降,皮肤出现不可逆的损伤,甚至出现骨骼融化的严重症状。   当终于意识到问题严重性时,他开始四处寻求治疗,但医生告知,体内的放射性物质已累积到无法逆转的程度。   拜尔斯最终因长期摄入高剂量的放射性元素而不治身亡。   他的死亡引发了公众对于放射性物品安全性的关注。   美国政府在他去世后,为了防止尸体继续辐射,不得不定制了特制的防辐射棺材。   此外,与拜尔斯有过接触的人,也在后来展现出与他相似的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1]黄秋红,董晨,郭冬发,范增伟,田飞,胡小华,潘景荣,王铁健.应用新一代镭氡分析仪PC-2100测定镭的实验研究[J].铀矿地质,2014,30(1):51-56

0 阅读:54
张梁看历史故事

张梁看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