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突然“砰”的一声巨响,一颗炮弹落在班长身边,班长当场阵亡。让张桃芳奇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5-02-21 18:33:27

1953年,突然“砰”的一声巨响,一颗炮弹落在班长身边,班长当场阵亡。让张桃芳奇怪的是,班长是怎么被发现的呢?就在这时,一个画面在张桃芳的脑海里闪过,这是一个晃眼的镜片。   1951年,朝鲜战争逐渐进入阵地战阶段。   敌方的挑衅行为让志愿军士气倍受压迫。   志愿军下达了不准轻易开火的命令。   然而,在一次敌军公然挑衅的情况下,志愿军的徐世祯副连长决定反击。   他脱下衣服,涂抹泥巴作为伪装,潜伏到敌军阵地前,成功地一枪一敌,连续击毙七名敌军。   冷枪冷炮战术是通过隐蔽与快速精准的射击,消灭敌方个体或小群体目标。   这一战术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达到顶峰。   1952年,志愿军战士们精心设计战术,瞄准敌人外出的瞬间或敌人处于不利姿势时进行致命打击。   张桃芳正是在这一特殊的战术中崭露头角。   他于1951年参军,1952年便被派往朝鲜前线。   在初到战场时,他手持一把莫辛纳甘M1944步枪,这种枪支并没有高端的瞄准装置,也没有现代化的配件。   他经常通过夜间练习瞄准,借着战友提着油灯在远处的光点,熟悉自己的武器的射击精度。   他还通过自制的沙袋吊床增强上肢力量。   张桃芳的射击水平逐步提升。   1953年,张桃芳首次参加战斗。   他的过度紧张使得射击未能命中目标。   然而,经过反复总结与思考,他终于掌握了敌人运动的规律。   第二次出击时,他成功地击毙了两名敌军。   4月,张桃芳结束了前方作战后的短暂休整,再次回到了朝鲜战场。   张桃芳变得更加老练。   他发现,敌军新修建了一个地堡,并且派出了多个炮兵观察员。   这一次,张桃芳决定以侦察为主。   经过细致的观察,他确认敌人共有三个炮兵观察员。   然而,就在他准备行动时,他的班长和另一位战友因做饭时被敌军的炮火覆盖而牺牲。   凌晨,张桃芳悄无声息地进入了狙击阵地。   敌军第一个观察员悄然出现,经过一番试探,他终于确定周围没有危险,开始用望远镜进行侦察。   张桃芳迅速举起狙击步枪,一枪打中了敌人。   当第二个敌人出现时,张桃芳再一次迅速解决了对方。   然而,第三个敌军观察员显得更加机警,甚至有意引诱张桃芳暴露位置。   张桃芳耐心等待,计算好敌人行动的规律。   经过几次绕圈后,第三个敌人终于露出了致命的破绽,张桃芳迅速出击。   不到一天的时间,张桃芳便成功击毙了敌军的三个炮兵观察员。   虽然敌人并不知晓张桃芳的身份。   此后,敌人在一段时间内减少了炮火攻击的频率。   有一次,张桃芳的目光锁定了一个远处的敌人目标。   距离足足有800米,过去他曾经尝试过这样的远距离射击,却未能命中目标。   这一次,张桃芳决心再试一试。   敌人以S形的方式在小桥上行进。   张桃芳精准地计算了敌人的行进速度、步伐以及变化频率。   当敌人恰好经过桥面时,张桃芳果断扣动扳机,子弹飞行了约两秒钟,成功击中目标。   这一天,他又成功击杀了两个敌人。   一天,他如常进入狙击阵地。   张桃芳穿着厚重的外套,没想到,当他刚跳入阵位时,一阵密集的机枪子弹擦身而过。   张桃芳立刻意识到对方已经锁定了他。   张桃芳故意举起帽子,引诱敌人开火。   当敌人没有上当后,张桃芳决定冒险露头观察敌情。   张桃芳迅速判断出敌人的机枪位置,并识别出对方使用的是一挺装有瞄准镜的12.7毫米M2重机枪。   这一次,他迅速改变阵地,并趁敌人分心时发起反击。   最终,敌人的狙击手被他击毙。   短短几个月内,他的战绩惊人。   甚至连24军的军长皮定钧也亲自派参谋前往前线核实他的战功。   参谋亲眼见证了张桃芳的战斗表现,并将一双特制的皮靴作为奖励送给了他。   1953年,张桃芳受邀参加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离开前线之前,他已累积击杀211名敌人。   军长对他说,再击杀三个敌人后,再来参加会议。   张桃芳再次返回阵地,成功收获了三个敌人的生命。   在北京,张桃芳亲自接受了毛主席的接见,在他再次回到朝鲜时,停战协定已经签署。   张桃芳战后未能再与战友相见,成为他终生的遗憾。   参考文献:[1]傅岩.从创意到银幕:《最可爱的人》之《狙击天才张桃芳》动画制作深度剖析[J].影视制作,2024,30(10):30-38    

0 阅读:0
张梁看历史故事

张梁看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