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年,大量阿拉伯裔犹太人流落到两广,泉州等地。当地政府以及土著居民给了他们很大的帮助,政府给他们划分了番坊,就是属于他们的自治社区。安顿他们生活及贸易。 中国历史的丰富繁复中,犹太人在中国的足迹是一个独特而多样的篇章。他们的故事尤以北宋时期的开封犹太人最为人所知。据历史记载,这些犹太人可能是由于商业活动或逃避战乱,从西北地区迁移至繁荣的开封,这座当时的北宋首都不仅是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是多元文化的交汇地。 开封犹太人社群因其独特的宗教文化与身份记忆,成为历史研究的重要对象。他们建立了自己的教堂,即犹太教会堂,并刻有记录重要历史事件的石碑。这些石碑不仅证实了他们的存在,也帮助后代保持了对自身文化与历史的连续性。 相较于其他地区的犹太社群,如唐末广州、元朝的泉州和杭州,开封犹太人更能留下持久的历史痕迹。这些地区虽然犹太人和其他中东商人的数量较多,但由于缺乏持续的文化和历史传承,他们最终随着时间消逝而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特别是在广州和泉州,当地居民和外来商人间曾爆发严重的冲突,这反映出外来商人在当地政治动荡时期试图利用财富影响力图谋不轨。这一段历史不仅让外来商人的野心落空,也强化了地方宗族组织的凝聚力,这些宗族的联合最终成为维护地方秩序的重要力量。 另一方面,有关犹太人可能来源于古以色列失踪的十个部落的说法也在学术上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一假设指出,这些部落成员可能在以色列王国灭亡后流散至世界各地,其中一部分人最终来到中国。虽然这一理论缺乏直接的历史证据支持,但它加深了人们对于民族流散与文化交融现象的理解。 开封的犹太人,尽管在文化上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但之后不可避免地与汉文化发生了交融,包括通过通婚等社会融合方式。然而,他们也面临着从社会到政治层面的种种挑战,包括传统文化中的矛盾和历代政权的压制。 元朝时期,中国的犹太人社群首次被明确记录在历史文献中。1329年至1354年间的编年史资料称他们为“竹呼”和“朱乎得”,这意味着他们在中国社会中的存在开始受到重视。元朝的多元文化政策及其与中东的紧密联系,为犹太人及其他色目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机遇。 元朝的政治结构特别偏重于利用色目人的能力,其中犹太人在财政和行政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蒙古帝国的扩张涵盖了中东地区,许多犹太和阿拉伯商人借此机会通过陆路和海路大规模进入元大都及其他沿海城市,形成了活跃的商业网络。 著名的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和摩洛哥的旅行者伊本·巴图塔均在其游记中提到了中国的犹太人。特别是伊本·巴图塔,他描述了杭州的繁华,指出犹太人与基督教徒、土耳其人共同居住在城市的第二街区。 然而,元朝灭亡后,犹太人的状况也发生了转变。少数色目人因藏匿及避世,逃过了随后的族群清算。自元朝以后,明清两代对外来势力采取了更为严格的控制策略,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犹太人与中国的接触大为减少,直至几乎断绝。 直到明末清初,中国对外界的开放再度有所变化。特别是在1845年,犹太商人伊利亚斯·大卫·沙逊在上海为其父亲在孟买的公司设立分公司,开启了犹太人在上海的商业活动。随后,更多犹太商人从印度和英国迁移到上海,他们在大英帝国士兵的庇护下在此经商。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上海和哈尔滨成为了犹太人在中国的主要聚居地。特别是在1930年前后的欧洲大规模排斥犹太人的背景下,大量犹太难民选择逃离至上海。到了1940年左右,中国的犹太人口增至约36,000人。他们不仅在上海,还在天津和哈尔滨等地建立了自己的社区。 此外,1917年俄国革命后,大量俄国犹太人和东正教徒迁移到中国东北,尤其是哈尔滨地区。其中一些人的后代,如以色列第12任总理的祖父母和父母,也在这一时期定居在中国。 来自 吴松弟著;葛剑雄主编. 中国移民史 第4卷 辽宋金元时期 下[M]. 2022
历史虚无主义,哪来的河南犹太族群?基因检测过还是有官史正史县志记录过?
现在网络上经常有人故意发表吹捧犹太人的推文,值得警惕
这种故事一点都不在正史,不知道是从哪里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