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九九二年去的东北。 我的文化在九十年代,初中毕业,在我们村上的女孩子中也算是高的了。年少轻狂,不知天高地厚。非常向往远方。总感觉远方有诗情画意,有浪漫生活。远方有不食人间烟火的美。 恰好远在东北黑龙江的堂大爷回山东探亲。我执意要跟大爷去东北。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真是傻逼一个,离开了父母,谁能疼你,谁能容忍你撒泼任性。谁管你吃喝穿戴。一切证明,我有多任性,后果就有多惨。 为了让东北的亲戚们多多照顾我。父母把当年的新棉花做成好几床新新被子,让我们带去分给亲戚们。父亲当时还年轻,他把被子打成结结实实的卷,塞进蛇皮袋子里。拽都拽不出来。起五更,赶着毛驴车,把我和大爷送到汽车站。我的心早就飞到远方了。父亲一路上的叮嘱我是一句也没听进去。 山东称为关里,东北叫关外。五六十年代闯关外的人很多,几乎家家在关外都有亲戚。物质匮乏的年代,棉花,香油,山楂就是好东西了。我第一次坐火车。迷迷糊糊的啥也不懂。带的东西太多了。下火车又着急忙慌的。有两塑料桶香油,一袋山楂落火车上了。香油是我大娘拿给她妹妹的。山楂是我大姨拿给三姨的。到老死我也对那两桶香油和山楂念念不忘。毕竟在九十年代那是山东人唯一拿得出手的礼品。 那个时候出门带吃的,就是带煮鸡蛋,还有饼干,苹果,没记得带水杯。忘记咋喝水的了。父亲说吃煮鸡蛋顶饱,又不爱上厕所。方便面那个时候还没有。 九十年代坐火车的人特别多,又不排队,全靠跑,挤,有的从火车窗户上爬进去。现在火车的窗户好像都不开着了。过道上人挤人,脚尖挨脚尖。喝酒的,抽烟的,嗷嗷乱吵。我头一回出门,根本也不敢动。一路上不敢吃东西。上厕所费劲啊。现在出门多好,小皮箱一拉,悠闲悠闲的排队检票,不争不抢。带方便面都嫌乎碍事了,直接火车上买着吃了。还坐个卧铺,硬座坐不了了。 那个时候从山东德州到牡丹江的绿皮火车,大概得坐二十几个小时的硬座。也不知道咋受来的。印象里坐卧铺都是有钱人,我们普通人只配做硬座。回关里,走关外的,都是硬座,随便一打听,几乎都是探亲的,目的地也都差不多。现在是越年轻的越做卧铺。坐硬座的还是年纪大的比较多,一是省钱,二是不会网上抢票。
我是一九九二年去的东北。 我的文化在九十年代,初中毕业,在我们村上的女孩子中也
冷菱和生活
2024-10-31 15:44:0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