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毛岸英开车去火车站接妹妹李敏,兄妹俩在汽车旁拍照留念。 1936年的

鹏天玩转旅游 2024-10-31 19:54:14

1948年,毛岸英开车去火车站接妹妹李敏,兄妹俩在汽车旁拍照留念。 1936年的陕西志丹,一个名叫毛娇娇的小女孩呱呱坠地。她是毛泽东与贺子珍的爱情结晶,却不得不在出生几个月后与母亲分离。 1940年的寒冬,4岁的娇娇跟随母亲贺子珍离开延安,踏上了前往苏联的征程。谁曾想,这一别就是7年。 在异国他乡,李敏和母亲、哥哥们相依为命。 贺子珍为了支援前线,每月要织一件毛衣、三双袜子,还要省吃俭用接济儿子们的学习。 在苏联的7年时间里,李敏竟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 直到有一天,哥哥毛岸青告诉她:"我们的父亲就是毛主席,是他送我们来苏联的。"李敏才恍然大悟。 十年后,当娇娇——也就是后来的李敏——重返故土时,她已经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了。 在哈尔滨,她与阔别已久的父亲毛泽东重逢。 李敏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先后在国防科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直至退休。 在毛泽东在世时,她从未利用父亲的特殊地位谋取任何私利;在毛泽东去世后,她依然保持着低调朴素的生活作风。 1941年,李敏刚到苏联不久,纳粹德国便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苏联人民的生活顿时陷入了战争的阴霾。 儿童院的学生们纷纷投入到支援前线的工作中,而李敏的哥哥毛岸英更是跃跃欲试,渴望上战场杀敌。 1942年,战争进行到最残酷的时候,毛岸英给斯大林写了一封请战书,表达了自己要为苏联而战的决心。他还特意在信中注明自己是毛泽东的儿子。 最终,毛岸英如愿以偿,进入军校学习,并奔赴前线。 1947年,贺子珍带着李敏回到中国,重新开始了和平的生活。 2015年4月15日,李敏从俄罗斯驻华大使手中接过了"1941年-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这枚奖章,不仅是对李敏个人的肯定,更是对贺子珍等在苏联卫国战争中作出贡献的中国人的致敬。 毛泽东有时会在信中询问儿子们的近况,欣慰于他们的进步。他还托人为儿子们购买了一批书籍,希望他们能够专心学习,不断进步。 彼时,年幼的李敏跟随母亲贺子珍在苏联生活。虽然物资匮乏,生活艰辛,但李敏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她和母亲每天吃的食物少得可怜,却从未抱怨。 由于受冻挨饿,本就体弱的李敏患上了肺炎。在那个医疗条件有限的年代,李敏的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 当贺子珍终于得以探望女儿时,李敏已经奄奄一息,被推到太平间的副室,等待死神的降临。 贺子珍变卖了身边仅有的一些衣物,买回白糖和奶粉,精心照料着女儿。在母亲的呵护下,李敏渐渐康复。 多年后,李敏回忆起那段在苏联的经历,依然心存感激。她坦言,自己只是经历了一段特殊时期,真正受苦的人是母亲贺子珍。 1947年,李敏与母亲回到了东北哈尔滨。两年后的夏天,她终于重新回到了父亲毛泽东的身边。 毛泽东十分高兴,逢人就夸赞自己有个"会说外国话的洋宝贝"。 为了纪念在陕北时使用过的化名"李得胜",毛泽东给女儿取名李敏。 在父亲的教导下,李敏始终保持着低调简朴的生活作风。她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先后在国防科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直至退休。 毛泽东曾告诫女儿,不要追求鲜花和掌声,要夹着尾巴做人,过普通人的生活。 李敏谨记父亲的教诲,一生都在践行着这种品格。 即使在物质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李敏夫妇也始终靠工资生活,从不利用父亲的特殊地位谋取私利。 他们不仅要抚养两个孩子,还要每月给母亲贺子珍寄去零用钱。 在教育子女时,李敏常常提起父亲的一次家庭会议。 当时,印尼总统送来了一些咖啡和牛奶,本是为了改善孩子们的伙食。 然而,当毛泽东得知此事后,却召开了一次严肃的家庭会议,告诫大家要牢记还有多少人吃不饱饭。 在这样艰苦朴素的家风中,李敏的子女也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儿子穿父亲的旧衣服,女儿穿哥哥的旧衣服,全家人都在低调中度过了平凡而幸福的一生。 毛泽东去世后,李敏没有继承父亲的任何遗产。无论是在父亲在世时,还是在父亲去世后,她都始终保持着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1 阅读: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