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8日深夜,毛泽东主席病重,正处于弥留状态。为防备不测,当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华国锋派遣人通知政治局委员分组前往毛主席处告别。 毛泽东曾多次对生死进行过深刻的思考和预判。1961年,年近六十八的毛泽东迎来了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的访华。这位曾在二战中立下卓越功勋的将领,对新中国的发展充满了兴趣和好奇。两人在会晤中,就国际局势、国家建设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交谈中,毛泽东得知蒙哥马利已是七十四岁的高龄,不禁感慨岁月的无情。他坦言,自己可能只比对方少活一两年,甚至为此制定了一个“五年规划”,认为自己大概能活到七十三岁。这并非悲观,而是他对人生规律的理性认知。 蒙哥马利听后真诚地表示,新中国成立时间尚短,人民需要毛泽东的领导和指引。他希望毛泽东保重身体,继续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事实上,毛泽东早已对自己的离世方式进行了冷静的分析。他认为,自己可能以五种方式告别人世:一是遭遇敌对势力的暗杀;二是乘坐飞机时发生意外;三是火车出轨造成事故;四是热爱游泳的他可能因意外而溺水;五是感染疾病而去世。他认为这些可能性各占百分之二十,并坦然接受。 尽管对生死有着清醒的认识,毛泽东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他深知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福祉重于个人安危。无论面临怎样的风险,只要人民需要,他都会坚定地站在领导岗位上。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阶段,内外挑战并存。毛泽东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和智慧,引领着国家前进。他常常夜以继日地工作,健康状况也因此受到影响。然而,他从未因此放慢前进的步伐。 1976年的中国,一系列深刻的国家灾难和个人悲剧交织在一起。在这一年里不仅见证了政治领导的变迁,还经历了自然灾害的重创。 尤其在7月28日,当河北省唐山市突然被7.8级大地震摧毁时,整个国家都被这一突发事件震惊。此地震的破坏力巨大,瞬间将高楼夷为平地,许多人未能逃生,被埋在了废墟之下。 就在国家经历这一巨大灾难的同时,国家领导人毛泽东的健康状况也在急剧恶化。1976年对他而言是痛苦的一年。先是1月8日,他的亲密战友周恩来去世,紧接着7月6日,另一位老朋友朱德也离世。这些事件无疑加重了毛泽东的心理负担。 尽管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毛泽东依旧坚持工作。据李敏在2001年出版的回忆录中提到,即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毛泽东仍坚持审查文件。他的健康状况严重到连续多次需要紧急抢救,但每当精神稍有恢复,他便继续批阅文件。 在那次灾难性的唐山地震之后,尽管毛泽东本人身体虚弱,但他对灾情的关注并未减少。周福明作为他的护理人员,记载了那段时期的情况。 当毛主席得知唐山大地震的消息,第一反应是询问是否有群众伤亡,并急切地要求联络华国锋,确保对灾区的即时响应和救援。 毛泽东的这种关心不仅在于对灾情的关注上,他的心思始终与受灾的人民同在。即便个人健康状况危在旦夕,他还是通过不断更新的报道和文件,关注着唐山以及周边地区的恢复情况。他对这些报道的阅读程度之深,甚至在生命的最后几周内,他还泪洒公众。 毛泽东对灾区人民的关怀还在于他审阅的最后一份文件上,那是一份关于唐山丰南抗震救灾的通报,日期标记为8月8日。这份文件不仅报道了灾区的状况,还说明毛泽东对灾后重建和民众苦难的深切关注。最终,毛泽东在1976年9月9日逝世。 来自 董杰. 百年恰是 风华正茂[M].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