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0月,开国元帅叶剑英,在京逝世,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追悼会自然要办的隆重,然而一道难题,却横亘在众人面前,因为叶帅的感情经历颇为曲折,他的一生光是,正式结婚的妻子就有6位,要是将她们都邀请来,该如何排序站位呢?最终还是聂帅,给出了解决方案。 叶剑英,广东梅县人,自幼在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接受了正规的中学教育。正值其青少年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这一历史转折深刻影响了叶剑英,激发了他的革命意识。因此,叶剑英决定参与革命活动,选择了前往云南讲武堂深造。 云南讲武堂毕业后,叶剑英有幸直接加入到孙中山的队伍中,起初担任海军陆战队营长。在其后的军事行动中,特别是在成功讨伐陈炯明后,他的军事才能得到认可,被提拔为粤军的师级参谋长。 1924年对叶剑英而言是个极具意义的年份,不仅职业生涯上有所发展,他的个人生活也迎来重大变化。这一年,他与一位在广州从事医务工作的女性冯华结婚。冯华是一位温柔的女士,她在叶剑英投身前线的日子里,始终坚守家庭,为叶减轻了许多后顾之忧。 然而,同年叶剑英的思想世界也发生了巨变。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深受其吸引,最终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压力下,坚定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随后,叶剑英参与了广州起义,虽然起义最终失败,但他未放弃革命的理想。为了进一步深造并准备后续的革命活动,叶剑英计划前往苏联留学。这时,他与冯华已育有一子一女,鉴于国内的政治风险,叶剑英将他们安置在了相对安全的香港。 在广州起义期间,叶剑英还结识了曾宪植,一位出身名门的女革命者,其家族背景显赫,祖父是曾国藩的弟弟。两人因共同的革命理念结为夫妻,不久后被共产党派遣到苏联学习。 由于名额有限,曾宪植放弃了留学机会,留在国内继续参与革命工作,其间曾两次被捕并成功脱险。 两年后,曾宪植从日本学成归来,与已从苏联学成回国的叶剑英重逢。二人被派往苏联,但在穿越国民党封锁线时遭遇困难。由于曾宪植外貌引人注目,为了安全,叶剑英独自前往苏联,曾宪植则改道前往香港,并在那里诞下了他们的儿子。 曾宪植在儿子出生后不久,即被派往广西参与革命活动,留下叶剑英于湖南。这段时间,两人相隔甚远,联络稀少,直至曾宪植1941年调到延安,两人才得以短暂团聚。但那时叶剑英已再婚,两人的关系只得以和平收场。 在分别的岁月里,叶剑英在革命的征途上不断晋升,成为八路军的参谋长,并与危拱之结婚。危拱之是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女性,她的思想和行动坚定支持革命,这成为她与叶剑英走到一起的重要原因。 然而,叶剑英与曾宪植的过往关系成为了危拱之心中的痛。最终,由于两人曾是革命战友并共同经历过广州起义,危拱之选择退出,让叶剑英去寻找新的生活篇章。 叶剑英后来与吴博结婚,这位机要员与他在工作上有许多交集。抗战接近尾声,生活压力相对减少,使得两人的婚姻生活较为幸福,并育有一女。 1945年,随着抗战的结束,国共内战随之爆发,叶剑英的责任与压力随之增大。到了1948年底,随着北平的和平解放,叶剑英的部队顺利接管了该城市。 不久后,叶剑英与一位年轻的女大学生李刚结婚,两人婚后生有一对儿女。但由于年龄差距较大,加之时代与个人生活的变迁,他们的婚姻维持了七年后结束。 1955年,叶剑英与李刚的离婚标志着他私生活的又一转折,此后三十年,他未再婚配,尽管有传闻称其晚年仍有感情纠葛,但这些从未成为公开的历史记载。 叶剑英的感情经历和多次婚姻历史总是被公众议论。因此,在他去世后,对于追悼会的参与者名单,需要格外慎重考虑。 面对叶剑英与李刚离婚后再未再婚的情况,追悼会是否应邀请他曾经的伴侣成了一个敏感且复杂的议题。考虑到这些女士们并非其合法的妻子,但她们与叶剑英有过深厚的情感联系,并且是他孩子们的母亲,这让事情更加复杂。 在这一决策过程中,聂荣臻元帅做出了决定,选择不邀请任何一位遗孀参加追悼会,以此来避免可能出现的纷争和困扰。这一决定也得到了叶剑英的家人,包括其长子叶选平的支持。 叶选平在公开场合表示,追悼会的组织并非个人或家庭的事务,而是由中央高层统一决策,体现了党和国家的立场。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已有的遗孀中,危拱之早已逝世,其余的遗孀年事已高,且不少居住地不在北京,长途跋涉对于高龄者的健康无疑是一大负担。因此,不让她们出席,从各方面来看,似乎是一个合理且体贴的选择。 参考资料:李庚辰主编. 《叶剑英卷》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