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生活记录# 历朝历代其实都是外儒内法,偶尔外道内法,真正核心是法家的思想,

傲蕾看文 2024-11-05 12:01:48

#秋日生活记录# 历朝历代其实都是外儒内法,偶尔外道内法,真正核心是法家的思想,尤其是重“势”。 所以从君主独立在法规之外,开始了特权制度。儒家思想只是用来给这个“特权制度”粉饰,或者说作为“合理化解释”。 儒家思想本意重在“内修”做君子,“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并非建立“人上人”的层层欺压制度。 君权神授,从董仲舒重新定义“天人合一”,融入儒家,甚至妄图以神道设教开始,国家垄断儒家经典的注疏,儒家思想被重新定义和解释,就是用来让“君权神授”这个“超越一切的君权”合理化的。 然后,为了稳固和合理的让其他人从思想上就都不敢冒犯“君权”这个最大的特权,就改造儒家思想建立了层层特权制度,每一级都有对应的本阶级规则,以及享有的制定和超越下级规则的权力。也就是说,每一级都要遵守上一级制定给他的规则,而他有权力制定下一级的规则,并处罚不遵守规则的下级。 这里的重点是:无论你看到表面上是不是从上到下“统一的规则”,实际执行时,其实每一级适用的规则都是不同的。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法由人定,依人解法,人最大,这是“人治”,即特权制度。 法由公定,也就是社会全民充分参与一起公平制定的法,依法不依人,法最大,对所有人执行都是一个标准,这是“法治”,是民主制度。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历史上总有一些前任乌烟瘴气的地方,换了一任父母官,青天大老爷,就政治清明、百姓和乐、生活富裕了。法规还是那个法规,没变;地方、百姓,也没变。只因执政官变了,整个地方社会秩序就变了,冤假错案没了、士绅豪强不敢欺负人了、公序良俗重新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典型的“人治”。 人治优点是灵活,毕竟“法规”不可能朝令夕改、适应所有情况,但劣势更明显,不稳定,一旦风气败坏,清官稀少、贪官居多,那就完了。 法治,稳定,基本公平,换谁来执行,标准都统一,都差不了太多。缺点是死板,不能适应所有情况,尤其是对新变化新问题,没有变通能力。一旦需要修改,非常慎重,程序会很麻烦,实时性差。 特权制度的思想融入文化,最典型的文化输出就是“吃得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什么是“人上人”?只是有能力赚更多的钱,吃好点吗? 当然不是,而是有能力瞧不起“人下人”,有能力指示、役使、处置、分配…别人的,才叫“人上人”。“上”,就是等级高。等级对应着“权力”,无论这个权力是显是隐,都是事实上存在的。 下级者在这种制度下,最佳应对方式,只有“媚上欺下”,也就是嘴上说着“我要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办事”,其实内里“是全力讨好主子、能掌控自己一切资源的上级”,真正“全心全意为主子办事”,因为只有主子才有权力对他“生杀予夺”,下级没有这个权利。 上千年来的文化输出渗透,造成等级制度对老百姓三观的扭曲,让老百姓从心底认同了“人上人的权力”。形成所有人都基于等级来超越法规,施行“人治”,而不能真正“法治”。 其实到现在也一样,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有权力就可以通过“走后门”而不受规则限制。 老百姓心底“并不认为这样不对”,每次闹唤,只是因为那个“有权走后门”的人不是自己而生气、嫉妒而已。[捂脸] #几千年儒家思想# #董仲舒之才# #儒家思想的糟粕#

0 阅读:0
傲蕾看文

傲蕾看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