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的5月16日夜晚,国民党中的一名连长--林毅夫,趁着手下睡着之时偷偷从房间跑了出来,他跑到海岸边后一跃而下,游向了大陆的方向,林毅夫之所以会选择这样一种冒险的方式回大陆,是因为他的身份非常特殊。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2012.4.18台军揭林毅夫当年赴大陆:趁大退潮游泳(图))
1979年,世界格局风云变幻,中美建交,两岸关系微妙而紧张,就在这历史的节点,一个年轻人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国民党军官,台湾明日之星,他放弃了这一切,在漆黑的夜里,义无反顾地跳入冰冷的海水中,游向彼岸。
他,就是林毅夫,他跨越的不仅仅是台湾海峡,更是两种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鸿沟,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力量在驱使着他?他追求的又是什么?
林毅夫的早年经历,堪称一部励志传奇,他出生于台湾宜兰一个贫困的渔民家庭,凭借过人的天分和不懈的努力。
197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台湾大学,在台大,他不只是埋头苦读的学霸,更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当选学生会主席。
一时间,风光无限,前途一片光明,各种达官显贵也向他抛来橄榄枝。
可是林毅夫的选择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放弃了台大继续深造的机会,毅然转入台湾陆军官校,在当时“好男儿不当兵”的社会氛围下,这个举动显得格格不入,令人费解。
但这恰恰是他人生转折的关键一步,在军校,林毅夫的优异表现再次引人注目。
他不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更以身作则,带动了更多优秀青年报考军校,深受蒋经国赏识,并被授予“优秀青年奖章”。
毕业后,他留在军校担任排长,后又进入台湾政治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仕途一片坦荡,未来似乎已板上钉钉,但与此同时,一些细微的变化正在他内心深处悄然发生。
他经常收听大陆广播,那些来自对岸的声音,那些关于民族、关于统一的论述,在他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1978年底,林毅夫被派往金门马山担任连长,这个离大陆最近的据点,成了他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
在前线,他亲眼目睹了国民党军队的现状,与他心中理想的军队形象相去甚远,他开始反思,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大陆广播中那些真诚的呼唤,那些关于和平统一的期盼,在他心中越来越强烈,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型。
1979年5月16日夜,林毅夫实施了他的计划,他巧妙地利用假传军令,声称部队要进行演习,下达宵禁令,麻痹了守军。
晚上十点,趁着夜色掩护,他携带简单的必需品,毅然跳入大海,开始了这场惊险的横渡,黑暗中,波涛汹涌,危机四伏,但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回到大陆。
他成功躲过了台军的探照灯和搜查,最终在解放军巡逻队的帮助下安全登岸,对于林毅夫的“失踪”,台湾军方内部一片哗然。
这不仅是丢了一个连长,更是丢了面子,毕竟,林毅夫是他们精心培养的青年才俊,为了掩盖真相,他们对外宣称林毅夫“失踪”,并给家属发了抚恤金。
抵达大陆后,林毅夫没有片刻停留,径直前往北京,这个他只在书本上见过的城市,如今真实地呈现在他面前。
他被改革开放的活力所感染,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学好经济,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他进入北京大学经济系学习,并改名“林毅夫”,寓意“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在北大,林毅夫如饥似渴地学习经济学知识,他遇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教授,并担任其翻译,这次相遇,为他打开了通往世界经济学殿堂的大门。
初到大陆,林毅夫也面临着各种挑战,文化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都需要他去适应。
但他很快融入了新的环境,并展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他不仅迅速掌握了经济学理论,还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逐渐在经济学界崭露头角。
1982年,林毅夫赴美留学,在舒尔茨教授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在美国,他与妻子陈云英团聚,两人互相扶持,共同进步。
陈云英也先后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这期间,林毅夫的学术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成为经济学领域的专家。
尽管身在海外,林毅夫始终心系祖国,他时刻关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并积极寻找机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7年,他携妻子回到中国,并带回了30箱宝贵的学术资料,回国后,他投身于经济研究和教育事业。
1994年,他参与创办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为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尽管无法回到台湾,但他始终关注着台湾的发展,并坚定地认为两岸统一是台湾发展的最佳选择。
在父亲去世时,由于台湾当局的阻挠未能返台奔丧,他也通过网络连线的方式表达了对父亲的哀思,展现了他深沉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