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参谋长滕代远的老父亲从湖南省麻阳县出发,辗转月余来到延安,见到了分别15年的儿子,这也是父子二人的最后一次见面。 滕代远,湖南麻阳人,曾是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军事领导人之一。 大革命失败后,滕代远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中,经历了无数的战斗与艰难困苦。 对于远在家乡的父母而言,儿子的命运犹如雾里看花,难以捉摸。 特别是滕代远的母亲谭桃秀和父亲滕国权,始终没有确凿的消息,甚至曾多次听闻儿子被捕或被杀的谣言,内心痛苦不堪,时常为儿子焚香烧纸,寄托对远方的思念和不安。 1938年春,一封来自同乡的信让滕家迎来了期待已久的佳音——滕代远不仅活着,而且在延安担任着重要职务。 长时间的担忧与焦虑终得以释怀,滕国权和谭桃秀既震惊又激动,深感不可思议,已经整整15年没有音讯的儿子,终于传来了他的消息,并邀请父亲前往延安,亲自见面,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滕家陷入了一片喜悦的海洋。 滕国权和谭桃秀决定,必须亲自前往延安,见一见自己阔别多年的儿子。 尽管当时信息闭塞,路途艰难,但为了重聚,滕国权不顾年老体弱,坚决踏上了这段不易的旅程。 为了筹集盘缠,滕国权将家里的牛卖掉,凑齐了去延安的费用,虽然一路上艰难跋涉,缺乏足够的食物和水源,但滕国权心中的希望和决心,让他不畏艰辛,一步步走向延安。 在途中,八路军的办事处给予了他极大的帮助,指引他走向正确的道路,最终使他顺利抵达延安。 在延安,滕国权见到了自己的儿子——滕代远。 当那一刻,滕国权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个曾经被无数次谣言困扰的儿子,如今身穿军装,英姿勃发,站在自己面前,已经成为了革命的栋梁,身负重任。 滕代远深情地看着父亲,眼中不再是昔日的稚气与少年之憾,而是一种深沉的情感,那是经过无数次生死考验后的成熟与坚定。 父子之间,并不需要多言,所有的情感在这一刻已通过彼此的眼神与微小的动作传递开来。 滕代远没有因为自己身为革命军人的身份,而忽视对父亲的孝心与尊重。 尽管延安的条件异常艰苦,滕代远依然坚持拿出了自己所能拿到的微薄积蓄,买了一只母鸡。 厨房里,滕代远洗净鸡肉,小心翼翼地剁成块状,慢慢地煮熟,然后根据家乡的传统,将鸡头、鸡尾、鸡腿这些象征着尊敬与孝顺的部位,恭恭敬敬地呈给父亲。 他的动作温柔而缓慢,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无尽的爱意与对父亲的敬仰。 滕国权看着儿子从忙碌的厨房走出来,带着一脸的疲惫和些许虚弱,却依然坚持为自己做这一切。 那些年,他从未想到儿子能走到今天的地步,更没想到他会亲自为自己操办这顿简单的饭菜。 作为一个父亲,滕国权心中充满了无尽的骄傲,也有一份难以言说的痛惜——他深爱的儿子,已经远离了那个温暖的家乡,走上了为国家与人民奉献一生的道路,而这条路,不仅艰难且充满危险。 吃过一顿简单的“打牙祭”后,父子俩便一同前往大食堂用餐。 大食堂是一个简陋的集体餐厅,整个革命根据地的人们都必须在这里用餐。 因为物资紧缺,餐厅里提供的食物非常有限,每个人都按定量领取。 滕国权坐在木桌旁,面前是一碗简单的白米饭,而滕代远与其他的战士们则坐在一起,吃着粗糙的杂粮。 滕国权心中涌起一阵酸楚,尽管他为儿子的成就感到无比自豪,但心里更多的是对这片土地上无数为国捐躯的革命军人生活的深深感动和心疼。 尽管滕代远尽力抽空陪伴父亲,但由于工作繁忙,父子俩的相聚时光依然有限。 滕国权在延安待了二十多天,在这片与家乡截然不同的土地上,滕国权发现自己似乎成了滕代远革命生活中的一个不必要的牵绊。 他渐渐意识到,滕代远的使命已远远超出家庭的界限,延安的革命事业迫切需要他的全身心投入,而自己老了,身上的担子也该放下了。 滕国权觉得,也许他应该回到家乡,亲自照料妻子和日常的农田,安度晚年。 滕代远身为军委参谋长,手头并不宽裕,根本无法为父亲提供足够的路费。 尽管滕代远将仅剩的几张五角纸币和一个破旧的布袋交给父亲,想要帮他回家,但这些微薄的钱显然远远不够支付返程的费用。 正当滕代远焦头烂额,不知道如何帮助父亲时,毛泽东得知了这一情况。 在这关键时刻,毛泽东展现了他的人情温暖与革命家风范,他主动伸出了援手。 毛泽东不仅送给滕国权10块光洋,更为他准备了一件旧狐皮袍子。 毛泽东并未为自己留下更多的物质财富,却将有限的资源分出一部分,帮助滕国权顺利返回家乡。 滕国权终于回到了麻阳老家,当地的乡亲们见到他时,纷纷热情地围上来询问:“滕代远在延安当了大官,这次回来一定发了大财吧?” 滕国权闻言心头一阵苦涩,轻笑着,他深知儿子在革命事业中所承受的艰难困苦,而作为一位父亲,他心中也难掩那份隐秘的痛苦——儿子所做的一切,既是对国家的贡献,也是对家庭的无尽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