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方便面厂中,三分之一的员工都是残疾人,如此有胸怀的老板,却被很多网友评价说:

鉴清评趣 2024-11-07 11:35:57

白象方便面厂中,三分之一的员工都是残疾人,如此有胸怀的老板,却被很多网友评价说:"并非老板多有良心,而是招残疾人有税收优惠政策的,一个小厂有残疾证的一个月居然可以多一千元,就可以想象税收减免有多高?"   那么,事实真如网友所说吗?白象招聘残疾人的目的又是什么?   白象的故事可以追溯到1975年,那时它还只是河南省粮食厅下属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加工厂。   在那个年代,方便面还是一个新兴产品,市场竞争并不激烈。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白象却陷入了经营困境,连年亏损,濒临破产边缘。   1996年,一个转折点出现了。姚忠良接手了这个岌岌可危的小厂,成为白象的第六任厂长。   面对困境,姚忠良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开始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他裁减了一批效率低下的员工,同时招聘了30多名充满活力的大学生。   这个决定在当时可谓是冒险之举,但姚忠良坚信只有注入新鲜血液,企业才能重获生机。   改革初期,白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姚忠良带领新招募的团队,不辞辛劳地在城市里奔波,甚至深入农村市场开拓业务。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白象逐渐站稳了脚跟,销售额开始稳步增长。   然而,真正让白象脱颖而出的,是姚忠良在1994年做出的一个令人瞩目的决定——开始大规模雇佣残疾人。   这个决定的背后,并不是出于获取税收优惠的考虑,而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姚忠良在部队服役期间培养了强烈的责任感和同理心。他曾亲眼目睹战友因伤致残后面临的就业困境,这让他深感社会对残疾人群体的忽视。   1994年的一个偶然机会,姚忠良在街头看到一位残疾人艰难地推销商品,却屡屡遭到冷眼。这一幕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同情,也让他意识到残疾人就业问题的严重性。   他开始思考,作为一个企业家,自己能为这个群体做些什么。正是这次经历,促使姚忠良下定决心,要在白象为残疾人创造就业机会,给予他们平等的工作权利和尊严。这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决策,更是他个人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之后,白象为残疾员工提供了完善的无障碍设施,包括专门的电梯、轮椅通道,甚至根据员工需求调整工作台高度。这些投入远远超过了税收优惠带来的收益。   可如此有大爱的行为,却被某些网友误解,甚至觉得老板招残疾人就为了拿政府补贴。   要知道,残疾人比较在工作效率上比不了正常人这是实情,一般工厂不会因为免除一部分税而大量招聘在工作效率欠缺的残疾人。   而一个有较好效益的企业也不会太在意应缴纳的税额。有的老板甚至还会觉得招残疾人会影响企业形象。   想想都能明白,姚忠良有必要为了一些补贴和税收而这样做吗?答案不言自明。   姚忠良不仅是一个有良知、有格局的老板,还是一个有民族情怀的企业家,在90年代初,日本三洋食品曾提出收购白象的要求。   面对这个诱人的offer,姚忠良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他坚持要做中国人自己的方便面,这种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成为了推动白象不断前进的动力。   2000年,白象迎来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成为全国最大的食品制造企业之一。之后,白象推出了市场反响热烈的"大骨面",进一步巩固了其市场地位。   随着时间推移,白象的年产量达到惊人的74.3亿包,年销售额突破52亿元。   白象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数字上,更体现在其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公司始终坚持使用优质原料,注重产品的安全性、健康性和美味性。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追求,使得白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着独特的优势。   白象的成功不仅惠及自身,还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据统计,白象每年消耗的面粉量足以让全国300多万农民受益。这种产业带动效应,体现了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   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应该被简单地归结为税收优惠的考量。相反,它应该被视为企业价值观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   白象的事迹告诉我们,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不仅仅是追求利润,更是要在发展过程中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为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平等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0 阅读:125
评论列表
  • 2024-11-07 11:56

    就是有税收优惠也应该支持,而不是在这里说风凉话。

  • 2024-11-07 11:56

    前相亲对象在里面工作过,那种油炸锅炸方便面的,锅里面什么都有,不到时间不换

  • 2024-11-07 12:15

    白象帮助了残疾人,应该得到大家的认可和鼓励。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不认为这是为社会做贡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