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一个寡母用棉花塞进了小儿子的嘴里,紧紧捂在胸前。她的四个儿子已先后牺

绮南爱历史 2024-11-12 18:41:30

1944年,一个寡母用棉花塞进了小儿子的嘴里,紧紧捂在胸前。她的四个儿子已先后牺牲在抗日战场上,如今这个七岁的孩子成了她唯一的牵挂。但敌人搜山步步逼近,孩子的哭声会暴露整个村子。   母亲的泪水洒在破棉袄上,她心如刀割,却只能狠下心来。战后,她守着儿子的坟,说:“只要乡亲们平安,小七死了也值。” (参考信源:邓玉芬:为抗战献出6位亲人的伟大母亲 环球时报-北京晚报 2015-05-26) 1933年,长城抗战失败,密云一带被日军占领,老百姓苦不堪言。 日军不但欺压百姓,还强迫村里人说自己是“满洲国”的子民,谁要说自己是中国人,就得挨鞭子。 邓玉芬没念过几天书,但她心里明白:“咱祖宗留下的土地,怎么能被小鬼子抢了去!” 她逢年过节都带着孩子们在家祭祖,一遍遍叮嘱:“记着,咱们是中国人!” 到了1940年,八路军十团进了密云西部山区。邓玉芬头一回见到这支队伍,拉着战士的手不停地说:“终于盼到你们了!你们可得好好打鬼子,替乡亲们出这口恶气啊!” 八路军在密云组织游击队,缺人手。邓玉芬一回家就对丈夫说:“咱家没钱没枪,但咱家有的是人。打鬼子,这是大家的事,儿子不能含糊。” 说完就把大儿子永全和二儿子永水送去了游击队,过不了几天,三儿子永兴也跑回家来,逃离地主的压迫,她二话不说,又把三儿子送了去。 日军的“扫荡”越来越频繁,实行的“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搞得山里一片荒凉。 邓玉芬的家也没能幸免,房子被烧了不止一次,夫妻俩带着孩子躲进了深山。 冬天山里特别冷,她带着小儿子们搭窝棚住,窝棚被烧了再搭,搭了再烧。 邓玉芬一边种地,一边供给八路军粮食,咬牙坚持着:“敌人烧光了,咱再种,反正不能让鬼子得逞!” 而她的家也是干部战士和伤病员的经常住所,她用心的照料受伤的战士,养好了一个又一个伤病员。战士们都知道,只要到了邓玉芬的家,就有了生的希望。 1942年春天,抗日政府发出了“回山搞春耕”的号召,邓玉芬和丈夫决定重返村里。 可就在这时,天有不测风云,丈夫任宗武和四儿永合、五儿永安在种地时被日军袭击。丈夫和五儿当场牺牲,四儿被抓走了,关进了监狱,最后也没能活着回来。 邓玉芬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只觉得天塌了一样。可她强忍着泪水,拉着两个小儿子站在家门口:“姓任的杀不绝!鬼子来一个,我拼一个。” 她拾起丈夫留下的镐头,没日没夜地刨地,种下的是她对家人未了的思念,也是对敌人的深仇大恨。 到了1944年,日军对张家坟一带进行新一轮的“扫荡”,围山搜捕八路军和抗日群众。那天,邓玉芬背着年仅七岁的小七儿,一路躲进了一个隐蔽的山洞。 洞里又冷又潮,母子俩几天没吃东西,小七病得脸色发青,不停地哭闹着:“妈妈,我饿,饿……” 邓玉芬一边哄着,一边焦急地听着外面的动静。敌人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了,这一声声的啼哭,像刀子一样扎在她的心上。 可她知道,一旦让敌人听见了,不仅她和儿子有性命之忧,旁边山洞里藏着的乡亲们也会被发现。眼看着孩子的哭声越来越大,邓玉芬急得出了冷汗。 她摸了摸孩子的小脸,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淌。最后,她狠下心来,从破棉袄里撕下一团棉絮,哽咽着说:“小七,听话,忍一忍啊。” 说完,她把棉絮塞进了孩子的嘴里,用力搂住他的胸膛,紧紧捂住他的嘴巴。 过了许久,山外终于安静了。邓玉芬急忙把棉絮扯出来,孩子的小脸青紫,没有了气息。她抱着孩子,摇晃着喊:“小七,醒醒啊,妈妈在这儿呢!” 小七在妈妈的呼喊下,慢慢的睁开了眼睛。用微弱的声音说:“妈妈,我饿。” 此时,母亲的泪水洒在他的脸上,她心疼这个孩子。但为了其他人的安全,她不能出去找吃的。 当天晚上,小七死在了妈妈的怀里。那一刻,她心如刀割。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了。密云的乡亲们欢呼雀跃,庆祝胜利的到来。 胜利的笑容挂在邓玉芬的脸上,带着泪水,告慰泉下的丈夫和儿子,我们胜利了。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没有忘记这位伟大的母亲,给她安排了舒适的生活。可邓玉芬始终不愿麻烦国家,几度拒绝了政府的安排。 1970年,邓玉芬安详离世。临终前,她嘱托公社干部:“别把我埋在深山里,把我埋在大路边,我要看着十团的孩子们回来。” 她走了,带着旧社会的苦难和新社会的幸福离开了人世。她留下的,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是一位母亲最深沉的爱与无私的奉献。

0 阅读:2
绮南爱历史

绮南爱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