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新疆喀什,一牧民寻找丢失的羊时,走到1个偏僻山洞,打开手电,走了几步,突然一声尖叫:洞里居然躺着一具清朝干尸。谁料,专家检查后表示:这是左宗棠的部下。 1885年9月5日,本是个平常的日子,却因一位重要人物的病逝而变得沉重。那位离世之人,正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 在许多人眼中,左宗棠堪称“晚清第一硬汉”。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他以铁腕手段收复了国家六分之一的失地;他是唯一一个敢于在慈禧太后大寿之时不行参礼的臣子;他为国家利益坚持原则,与权臣们据理力争,毫不退缩。他的名字早已与晚清的命运紧紧相连。 在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府任职时,左宗棠遇到了一件令他怒火中烧的事。当时,有戴罪之身的总兵樊燮按例来辞行,但却未向左宗棠叩拜行礼。左宗棠当即责问,为什么不行礼?樊燮不服气地顶撞道:“没有二品总兵向一位未仕举人请安的规矩。”这话直戳左宗棠的痛处,他怒不可遏,举脚便踢,厉声大骂:“王八蛋,滚出去!” 堂堂正二品总兵被一个小小师爷如此辱骂,樊燮气得发疯,觉得这口气绝不能咽下去。于是,他找到湖广总督官文寻求支援,二人关系深厚。官文听闻此事后大为恼火,心想左宗棠竟敢对我的人动手,简直不把我放在眼里。于是,他向咸丰帝上奏,弹劾左宗棠“劣幕把持”湖南。奏章传到朝廷,险些令左宗棠遭遇杀头之祸。 关键时刻,幸得好友胡林翼、郭嵩焘等人出面相助,他们找到当朝重臣肃顺疏通关系,才让左宗棠逃过一劫。此事因祸得福,也让左宗棠的才干逐渐被朝中赏识。 在这期间,潘祖荫更是赞赏地说道:“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这句话迅速传播开来,为左宗棠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也让他名声大噪,成为日后大清朝闻名的重臣。 2015年的一个寻常夏日,新疆喀什地区的牧民杜明老汉和往常一样,在广袤的山野间放羊。然而,就在这一天,一只调皮的小羊竟然不见了踪影。 杜明心急如焚,他必须尽快找到这只羊,否则这将是他一天辛劳的损失。他沿着小羊可能逃跑的方向,一路寻找。 山路蜿蜒曲折,杜明越走越远。正当他焦虑万分时,一个隐蔽的山洞吸引了他的注意。山洞藏在一片苍翠之中,如果不是为了找羊,他断然不会来到这里。 杜明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进入山洞一探究竟。洞口并不大,他打开了随身携带的手电筒,小心翼翼地走了进去。 山洞内部出乎意料的宽敞,但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古老气息。杜明的手电光束在洞壁上扫过,突然,他的脚步僵住了。 在手电微弱的光芒中,一具静卧的人形渐渐浮现。那是一具干尸,身着一袭古旧却华贵的衣袍。杜明定睛一看,这分明是一件清朝官员的服饰! 作为一个老实本分的牧民,杜明深知这样的发现非同小可。他没有私藏这个秘密,而是毅然决定向当地文物部门报告。 消息很快传到了文物部门,考古专家们兴奋不已。他们组建了一支考察队,在杜明的带领下来到了山洞。 专家们进入洞中,开始仔细勘察。他们很快确认,这具干尸确实来自清朝时期。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专家们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这具干尸竟然与清朝名将左宗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原来,这位名叫刘全的男子,正是左宗棠的亲密助手。 有一年,久居盛京的华硕亲王来到京城面见太后,期间还去了军机处,拜会了鼎鼎大名的左宗棠。左宗棠见到华硕亲王后,依礼行礼,但他依旧戴着一副墨镜。这个举动让华硕亲王有些不悦,华硕亲王并未直接发怒,而是委婉地问道:“季翁,您戴着这副黑眼镜,在屋里看不清吧?” 左宗棠是个明白人,立刻听出了华硕亲王言外之意,说道:“这是文宗显皇帝御用之物,也是太后特赏的,放心,看得清,看得清!” 原来,早年左宗棠在西北疆地作战,战场上气候恶劣,漫天风沙使人难以适应,许多士兵患上了眼疾,左宗棠也不例外。回到内地后,他的眼疾虽有所缓解,但只要遇到大风,或是在阳光下久待,眼睛就会不停地流泪。后来,一位外国传教士送了他一副墨镜,既能挡住刺眼阳光,又能防风,对眼睛大有帮助。 左宗棠对李鸿章一向瞧不上,认为他不擅长带兵打仗,对列强态度软弱。而李鸿章也对左宗棠颇有微词,给他取了个外号“破天荒相公”,讽刺他功名只是个举人,水平不高却居然成了军机大臣。 1874年,围绕“塞防”与“海防”之争,两人展开激烈论战,各自成为支持不同防御战略的领军人物。左宗棠主张西北塞防,认为内陆的边疆巩固尤为重要;而李鸿章则支持海防,强调应优先加强沿海防御力量,以应对列强入侵的威胁。这场争论引发了众多朝廷官员的参与,最后清廷采纳了折中的政策,决定塞防与海防并举。 最终,左宗棠以65岁高龄“带棺出征”,西征平定新疆,为大清保住了西北的大片疆土。而李鸿章则得到支持,着手筹建北洋水师,以巩固沿海防御。然而,后来的结果令人唏嘘——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为大清巩固了边疆防线,而李鸿章苦心经营二十年的北洋水师却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