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莫色部族考辨四川凉山彝族中的莫色部族,又写作莫什、磨石、磨些、摩西、墨色

儒家羊学 2024-11-14 16:32:07

凉山彝族莫色部族考辨

四川凉山彝族中的莫色部族,又写作莫什、磨石、磨些、摩西、墨色、木森、米色,均为彝语的不同译写,其彝语中的本意为军队。该部族广泛分布于今天四川凉山的昭觉、西昌、冕宁、喜德、美姑、布拖、普格、金阳、越西、德昌、会理等县市,最早的聚居地应该是在昭觉县的竹核坝子。他们的祖先其实是南诏大理统治时期驻扎在凉山彝族腹心地区竹核坝子的一支军队。莫色部之首领,彝语称之为莫色宁,意思是莫色部之王,后来又称为莫色兹莫,意思是莫色部的掌大权者。

和其它凉山彝族部族一样,莫色部内部也分为兹莫(土司和土舍)、黑彝、白彝、娃子(奴隶)这四个大的等级。而娃子又要分为头道娃子、二道娃子、三道娃子。头道娃子是掠卖入彝区已久,一般好几代以上,彝化已深的汉根奴隶。二道娃子是经奴隶主婚配成家的汉族奴隶,三道娃子是刚掠到卖彝区的汉族奴隶。

莫色部之兹莫,也就是掌印的土司和他的家族成员土舍,汉族姓氏为赵,元朝政府授予莫色部掌印土司的正式封号为北社土知县,明初改称碧舍土知县,《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四年二月庚申载:“建昌府故女土官师尧夫弟安伯、柏兴州知州西天卜、乌撒军民府知府卜穆、会川府知府王春……及碧舍县知县赵士贤、麻龙县知县卢右等来朝贡马及方物,各赐绮、帛、钞、锭。”这里“北社”“碧舍”都是“卑水”的同音异译,即汉代之越嶲郡卑水县,也就是现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昭觉县,北社土知县或者碧舍土知县也就是昭觉土知县,莫色土司在元明时期的统治范围也大体就是今天的昭觉县。

在凉山彝族中调查所知,莫色部之土司、土舍、黑彝为同一祖先之后裔,其祖先在唐朝后期来自云南大理地区,是南诏贵族、军队将领,曾昭抡先生在《大凉山夷区考察记》中说:“此处黑夷女子,年轻的头上皆戴蓝布头帕,覆在头的两边,仿佛像两片瓦一般。在这点上,她们很像滇省鹤庆一带的妇女。”他们和其它的凉山黑彝来源不同,其它的凉山黑彝均自称为古侯、曲涅两兄弟的后裔,祖先来自兹兹普武,即今之云南昭通地区巧家县,是唐代东爨乌蛮之后裔,而不来自云南西部的大理。

莫色部之白彝,来源较为复杂,相传其中莫色吉则惹史一支是明代某位莫色部土司或土舍与白彝古瓦家女子相恋之私生子后裔,这种违背彝族等级内婚所生的子女不能继承土司或土舍之职权,也不能列为黑彝,只能沦为白彝。而更多的莫色部白彝,可能是唐朝末年跟随南诏将领(莫色宁)来昭觉驻守的军人后裔,后来便通通以彝语“莫色(军队)”为姓氏,其家谱所述之父系祖先亦各不相同。凉山彝族谚语说:“黑彝是一付骨头九张皮,白彝是九付骨头一张皮”,就是说明白彝祖先来源的复杂。

约在明朝中期,莫色土司统治下的海乃土目联合阿陆、马、阿侯、八且、瓦扎等几大黑彝家支造反,向莫色土司发起持续进攻,莫色土司战败,土司衙门被烧,从竹核坝子迁往靠近西昌大兴的昭觉下碗厂(原昭觉县玛增依乌乡,今已划归西昌市大兴乡)地方居住,清初再退往今西昌大兴乡帽帽山居住,后帽帽山的房子又被叛乱的黑彝烧毁,又迁大兴大堡子(旧名木托寨),清代中叶以后同化为汉族,但家中仍有少量娃子。后大兴赵氏又分迁西昌、德昌、冕宁、喜德各地,迁往喜德县鲁基乡中坝村的一支,解放后仍被识别为彝族。其余莫色土司旁支后裔则大多仍滞留彝区,演变成黑彝莫色支,分迁昭觉、美姑、布拖、普格各地。

西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宗放先生过去在西昌大兴和德昌调查得知,赵家是土司根根,原来管黑彝,后来被彝族杀了,赵家的房子被烧后,散到德昌、西昌礼州、西昌佑君镇等地,德昌宽裕赵家是由大兴迁去的,“大兴赵家即大兴场的摩西支夷人”;德昌宽裕赵家人讲赵家曾经在竹核住,后被逐杀,逐渐迁出。德昌宽裕乡《赵氏族谱》载,明中期时,赵仕荣为竹黑(今竹核)总兵参军。德昌赵家“由建昌(今西昌)大兴场(今大兴乡)分支迁德昌昭冈(在今六所乡)居住”,“木托(今西昌大兴)祖茔在塔山香水河、松树顶”,松树顶在大兴乡建新八队。塔山香水河在原昭觉县下碗厂(玛增依乌乡),过去当地彝族曾经在这里挖出赵家祖坟。赵氏在清初由昭觉县下碗厂迁往西昌大兴时,曾将两座明代土司祖坟也迁往西昌大兴小花山重葬。据赵家人讲,碗厂祖坟开启时,一股青烟冒上天,坟中的白蚂蚁乱爬,周边树上的白鹤振翅乱飞,迁坟坏了赵家的风水,赵家从此就败落了。解放后在大兴小花山发现大量火葬墓,曾出土一塔形石制墓幢,上面镌刻有“亡人赵观音”等汉字,应该就是大兴赵家的祖坟。

大兴赵家老人又说,赵家人从碗厂来大兴居住时,还不会种水稻,也没有水稻种,是赵家的一只撵山狗从西昌邛海边汉族地区叼来了稻穗,爬上小花山后,撵山狗跑累了,就蹲在路边喘气,不小心把稻穗掉在石头缝里了,狗的嘴巴粗,没有办法把稻穗再叼出来,急得直淌眼泪,一只麻雀看到了,帮它把稻穗叼出来了,后来赵家才开始学种水稻,所以此后打出新米,都要先盛一碗给撵山狗吃,而麻雀也就可以来啄食掉在田里的稻谷。这当然是传说,但这说明赵家居住在昭觉碗厂时,还是不从事农业劳动的彝族统治阶层,迁到大兴以后,家境败落,丧失土司统治权,才不得不从事农业劳动。

关于凉山彝族莫色土司(元明时期之北社土知县)的来历,明代《土官底簿》和地方志书失载,唯清同治重抄西昌《泸山志》序言中说:“蒙、段、李、张、赵、杨六土官也,屡抚屡叛”,所讲的是元朝时期的事。德昌宽裕乡《赵氏族谱》载:“据建昌(今西昌)祖茔碑,天水赵氏者,系大理生长,高祖公总兵职使赵多些引领大军,承随景庄明帝开赴嶲州,改名建昌,遗留子孙永远守驻……前山西古碑一通……其首叙曰:‘天水赵氏,善阐南永诏营(今云南晋宁)人。曩蒙氏昭成王时,多些以功授善阐逻演习。暨景庄王时,调谋统逻(今云南鹤庆)演习,遂家于史城(今大理喜洲)。’”昭成王即南诏王丰祐,景庄明帝是景庄王,即南诏王蒙世隆,又名酋龙。“演习”,《新唐书·南蛮上》载:“大府主将曰演习”。“天水”指天水郡,今云南大理州大理市凤仪镇一带,《元史·地理志》大理路赵州条载:“皮罗阁置赵郡,阁罗凤改为州,段氏改天水郡。”此处德昌宽裕和西昌大兴赵氏之始祖,即元明时期昭觉彝族莫色土司(北社土知县)之始祖赵多些应为赵铎些之同音异译。明正统十四年大理喜洲《处士赵公寿藏同妻杜氏墓志铭》曰:“处士讳帑,字文中,姓赵氏,其先出自九隆族,世居大理弘圭之史城。昔蒙诏主守斯土,以赵铎些为辅弼,任演习之爵,即始祖也。簪缨继世,密教传家,莫胜屡纪。曾大父讳成,精通秘典,四术应于影响,号大阿左梨。”又明《寰宇通志》卷六十九载:“南诏王蒙世隆置东川郡,遣清平官赵铎些冢子赵些贤治之。”据云南地方史料所载,赵铎些是南诏清平官,也就是南诏的宰相,其父是南诏国老赵乐铎,其长子赵些贤为南诏“东川”节度使,此处“东川”二字应该是“东爨”之误,也就是南诏统治“东爨乌蛮三十七部”的节度使。唐代之东爨乌蛮后来大部分被南诏迁入四川凉山,成为今天凉山彝族的祖先,这在《元史·地理志四》中有记载。西昌大兴赵氏的土司祖先应该就是南诏清平官赵铎些长子东爨节度使赵些贤的直系后裔,率领南诏军队随同东爨彝族先民进驻凉山,镇守昭觉竹核坝子,元代以后被封为土知县。所以莫色支的黑彝和大兴赵家才说其祖先是南诏将军、总兵,而莫色在彝语中的本意就是军队。民国《昭觉县志稿》卷二载:“昭觉父老相传祖籍系出云南,而夷人亦自称先世从云南迁来。”

西昌大兴赵氏历史上迷信佛教,而在云南大理的本家“密教传家,莫胜屡纪。曾大父讳成,精通秘典,四术应于影响,号大阿左梨”,今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昭觉县碗厂乡的博什瓦黑佛教阿吒力派石刻岩画就是赵家老祖人在南诏大理时期统治昭觉时所开凿的,其中最著名的一幅石刻是“南诏王出巡图”。其它凉山各彝支则不信仰佛教,甚至将碗厂乡博什瓦黑佛教岩画视为不祥之物,不敢从当地经过,更不敢在当地居住。凉山彝族中甚至传说,世代在南诏为官的莫色土司家就是因为信了佛教才败落和断子绝孙的。败落是败落了,但是并没有断子绝孙,莫色土司的后人只是在清代中叶以后同化成汉族,不再和各支彝族来往了,所以后来的凉山彝族就以为莫色土司绝嗣了。博什瓦黑石刻原有十行汉字隶书题记并方形印章,从左至右直书,书写风格与古代内地汉族不同。因年代久远,字迹风化、剥蚀,今仅能辨认二十八字,印章内容也已无法辨识。

民国时期莫色土司后裔聚族而居的西昌大兴大堡子

0 阅读:1
儒家羊学

儒家羊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