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打仗的特点凉山彝族打仗有它的特点,和蒙族藏族满族完全不同,他们从来不会和

儒家羊学 2025-02-09 12:18:45

凉山彝族打仗的特点

凉山彝族打仗有它的特点,和蒙族藏族满族完全不同,他们从来不会和你打正面战,都是躲在高山上,藏在树林中,由于凉山的地貌都是高山深谷,官兵有后勤辎重,只能从谷中走,排成一条长龙,正好成为他们在高山上和树林中伏击的对象,每每造成重大伤亡后都不知道他们在什么地方打枪。即使你发现了他们伏击的位置,你也追不上,因为凉山彝族人“蹊经熟悉,猱猿善登,如履平地”,能够迅速转移。他们身披羊毛披毡和擦尔瓦,在雪天和雨天也能够林栖野处,用羊皮口袋裹数日干粮,打仗不需要后勤补给,从小练习甩石头赶羊,箭法和枪法都很准,深山峡谷中的河流都没有桥梁,水流又急,官军拥堵通过或者撤退时,也是他们伏击的对象,所以湘军名将周达武在《征剿建南夷匪碑记》中说他们“善于攻人之整,袭人之疲,乘人之退,常以数十人敌千数百人之众”,这些情况不是今日内地汉族所能了解的。

魏源在《圣武记》中说:“我朝骑射长于西北,故金川西南之役难于新疆,安南、缅甸之功让于西藏,将毋吉林、索伦之劲旅,其技不宜于南方,故事有难易,功有优劣与?夫地利之宜,天时之顺,人事之利,三者不可偏废。西北之地,广漠无垠,骑射之技,可以驰骋千里,故我朝之兵,长于西北。金川西南,山高路险,非骑射之所宜,故其役难于新疆。安南、缅甸,地多湿热,非北方劲旅之所宜,故其功让于西藏。吉林、索伦之兵,虽劲,然其技不宜于南方,故事有难易,功有优劣也!”内地人民不了解西南边疆的情况,以为西南少数民族只能打一些低烈度的部落战争,实则大谬不然了!

1933年,藏军在英帝国主义指使下内犯,越过金沙江,兵锋直指打箭炉(今四川康定),川边震动。四川省政府主席兼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军军长刘文辉奉中央严令反击,但藏军装备精良,又由英国军官负责指挥,二十四军屡战不利,不得以调西昌邓秀廷部彝兵参战。时邓秀廷部正进剿越西县普雄各彝支,闻川边告急,遂撤普雄之围北上救援川边各县,于农历三月抵达打箭炉,初战失利。后邓部营长孙子汶(彝名斯兹补各)亲率数百彝族战手、刺客,攀援悬崖绝壁,迂回到藏军阵地后方,配合邓秀廷率主力突然发起进攻,藏军腹背受敌,大败,丢失辎重弹药无数,邓部连续收复川边各县,将藏军逐过金沙江,奠定今日川藏边界,此役重挫了英帝国主义凶焰。

1956年凉山彝族奴隶主全面叛乱以后,解放前大黑彝奴隶主罗阿牛之子、身为喜德县民政科科长的罗洪木呷也纠集3000多人枪叛乱,和解放军以及民改工作队在喜德山区打了多年的游击战,打死打伤解放军和民改工作队多人,有一年晚上甚至还摸进西昌城里来看电影,用粉笔在西昌大礼堂的墙上写下“罗洪木呷今夜在此看电影”这11个字,气焰嚣张至极。直到1964年12月12日10时40分,罗洪木呷及其侄子罗洪古尔弹尽粮绝,才被解放军打死在喜德县原始森林中。

罗洪木呷是国民党少将彝务团长罗阿牛之子,解放前在邓秀廷办的边民小学里读过几年书,认识一些汉字,能够读懂《三国演义》和《毛泽东选集》,作为解放后的黑彝上层人士,人民政府任命他为喜德县民政科科长(当时只设民政科,相当于民政局),他却嫌官小,拒不任职,说是“不想拿共产党的筷子,不想端共产党的碗”,人民政府每月还要派人把工资送到他家里,可谓是仁至义尽。1956年民主改革前夕,他去了一趟北京参观,回来就开始煽动叛乱,胡说什么“共产党要把黑彝男人抓去朝鲜当兵,要把黑彝女人押去苏联配种”,“民主改革是要消灭彝族”,“毛泽东的娃子(干部)只会耍嘴皮子,朱德的娃子(解放军)枪打的不准”,“龙三公子(龙云之子龙纯曾,当时已经在云南昭通叛乱中被击毙)的部队要打回凉山来”。罗洪木呷叛乱以后,人民政府几十次写信给他,又派他的家支成员上山去动员他回心转意,甚至保证对他既往不咎,他都死不悔改。罗洪家是凉山最大的黑彝家支,自称其祖先从成都方向的大雪山迁来凉山,至今已有四十多代,可能是古代氐羌后裔。罗洪木呷的态度有很强的示范性作,一些黑彝奴隶主在叛乱之前,甚至将老婆儿女杀死,将房屋烧掉,表示其顽抗到底的决心。

0 阅读:2
儒家羊学

儒家羊学

感谢大家的关注